言论

新加坡抢香港生意?/霍咏强

9月22日,由伦敦和深圳两家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显示,金融市场信心加速恢复,全球金融中心评分整体上升,纽约、伦敦两大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继续保持不变,但新加坡就超越香港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这个排名变化,明显激化了香港视新加坡为竞争对手的趋势。

当然这项排名从第三位726分的新加坡、香港725分、以至于到第十位的巴黎,每个城市之间相差只有一分。

从表面来看,香港和新加坡针对的重点市场相同,互相“抢客”自然是正常不过,例如因为受疫情防控措施和中国监管制度调整而导致的资产转移。

黑暴损害政治稳定

过去受亚太区整体经济发展,带动不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印尼等地的高资产家庭。移居到其他社会环境更稳定的城市,原来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受益者。

高资产家庭数目大增,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曾经以拥有9000多名超高资产人士成为仅次于纽约的全球第二大富豪聚居城市。

但近几年的居住和社会环境变坏,特别是2019年黑暴一役,严重损害香港的政治稳定,变相令新加坡一支独秀。

按照新港金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新加坡的财富管理规模达到4.7万亿美元,已经略高于香港。

移民和财富研究公司Henley & Partners的一份报告指出,2022年预计会有2800名百万富翁迁移到新加坡,令总数达到24万7300名,同一时间却有3000名富翁离开香港,跌至14万5500名。

更多外企迁至狮城

更令人关注的是平均资产数据,新加坡为19万4640美元、比香港高近一倍!

防疫措施同时成为短期内人员流动的关注点,新加坡今年开始积极善用其较宽松的检疫措施,与香港及区内国家竞争,吸纳资金及人才,并吸收更多外资企业将亚洲总部迁至当地。

早于去年,新力互动娱乐宣布内部重组,将亚洲中心营运部门搬离香港、合并至新加坡。

今年中亦传出法兴银行与新加坡政府达成协议,将部分银行家由香港转移;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包括美银、摩根大通、花旗等均将部分高层从香港迁移至新加坡。

这是否造成香港人才流失?虽然普遍认为部分外国雇员和高资产人士的“出走”是临时性的,在疫情调整后会自然回流。

但是在发达地区“抢人才”是关键的态度下,香港防疫控制势必要大幅降低来配合外国的需要,恢复全面运输交通来保持国际交流,但是,在这些政策调整显然会对部分人群带来伤害,香港政府在调整防疫政策时需要面临的压力,肯定比新加坡要大得多。

新港既相争也相生

表面上,香港和新加坡针对的市场相同、竞争难免,但问题是新港之间,“既相争、也相生”。

虽然两者的定位相同,表面上都是金融和贸易,自然会有竞争,但双方优势缺点却又完全不同,变相作出选择的机构并不“两难”,更重要的是双方的发展机会又缘于相同的“气候”,那就是整个亚洲区域:中国、印度、东盟等都在扩张之中,需要彼此竞争还远及不上“饼要造大”这个关键条件。

所以,双方与其说要“竞争”抢生意,不如说更关键的是别让亚太区的上升轨迹被打破。

正如2019年,香港黑暴期间资金也流走到新加坡,但是当时李显龙明确地说,不希望从这样的方法获得利益,因为亚太区邻近区域不稳定,会对整个经济发展构成重大损害,这绝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香港防疫进退两难

过去,香港的优势关键在于背靠中国,但却被利用作抗中基地、拖延香港配合中国的高速发展,没有利用这个优势之余,更令香港经济停滞不前。

到冠病疫情爆发后,中国和香港疫情防控都远胜其他地区,但很不幸地,由于欧美对疫情防控失误,令病毒不但蔓延,还不断变种,终至无法收拾。

于是目前疫情处理方式的选择:被迫由原来正确地执行防控措施、走向欧美国家错误的不管不顾,作为开放型经济,却又处身于中国和外地防疫差异的夹缝中,香港的显得进退两难!

狮城未来充满隐患

然而,表面上形势大好的新加坡未来充满着隐患、障碍和危险。

通胀压力会否扩阔贫富差距?从而中断年轻人群的上游能力?最近出现了历史上最贵新加坡:房租涨两成、食品价格涨三成、水电费创新高、拥车证破11万新元!

再加上幅员细小的新加坡根本经不起任何政治动荡和地区战乱,不确定性可能永远无法令新加坡人安心。

反应

 

灼见

【灼见】《破·地狱》观后感/霍咏强

不久前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峯接受国广 播公司(BBC)访问,说到香港电影因为政治气候改变,压抑创作自由而“失去了灵魂”,影响香港电影业的发展,并在记者的诱导性问题下,形容香港演艺界一片灰暗。

表面上,过去几年香港电影业的确因为各种原因而走下坡,似乎的确失去了“东方好莱坞”的光采。

然而,过于重视立场,带着指定报道目标而来,往往会令这种评论“中伏”,因为言犹在耳,今年香港电影业却是过去10年最好的。

香港电影丰收年

除了年头有以80年代金融诈骗案为蓝本的《金手指》,纪录了香港纸醉金迷的日子,年中则有描述香港早期“三不管”地带《九龙城寨之围城》的破亿收入,现在更有《破·地狱》势将打破香港票房纪录,兼而因为核心是香港殡葬仪式,以死见生,在华人社区引起广泛讨论;稍后还有几年前一宗耸人听闻的伦常凶案,由刘青云主演的《爸爸》,都在显示香港电影正在重拾动力。

就连最近台湾第61届金马奖上,港片提名数目也不少,尤其是在最佳女主角项目上,在获得提名的5人中,就有3人来自香港,张艾嘉也和香港关系匪浅,最后由也在《破·地狱》中客串演出的香港年轻演员锺雪莹,凭《看我今天怎么说》演绎了聋人青年素恩,使用人工耳蜗,艰辛学习口语,带着“聋人口音”去学做个“正常人”,击败老戏骨区嘉雯、吴君如胜出。

《破·地狱》的女主角卫诗雅则为这套未来电影奖项大户,率先取得中国华鼎奖的“华语最佳影视女演员”荣誉。

从票房到奖项,今年称之为香港电影的大丰收也毫不为过,却反被杜琪峯形容为失去灵魂,实在令人啼笑皆非。不过他一向对中国有成见,如此反应也不奇怪,加上电影圈的“反叛性格”,大部分地区的制作人、艺人都倾向对当地政府不满,又或者有着极明显的政治立场。正如在美国,影艺圈中人广泛支持民主党,想要为特朗普捧场也极困难,不少人甚至形容为不随大流的政治表态会惹来被孤立,由此可见这种政治压逼、寒蝉效应,就连在强调表达自由的美国,也是禁忌。

退一步海阔天空

避免政治就失去创作自由?现实可能刚好相反,过去10年香港变得政治化,凡事讲立场、拉帮结派,连带演艺创作也不自觉地带上有色眼镜,思想空间变得狭窄。经过一场政治风暴和疫情冲击后,大家迫不得已放弃政治立场,反而“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思维不再受条框约束,各种题材的创作此起彼落,变得更广阔。

《破·地狱》也就在疫情冲击下诞生,黄子华饰演的婚礼策划师,因为生意不景而转投入殡葬行业,当试图采用年轻化的殡仪而遭遇挫折后,回归传统也重新认识香港特殊的宗教融合文化。

正如“破地狱”是个道教超渡仪式,但却起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所以说的是香港的特殊社会环境,是文化交集甚至是混合的结果。

香港最需要的情怀

通过连串的死亡和与死者家属的接触到理解,以死见生,正如电影中的核心台词“生人也有许多地狱要破”,由死亡开始,真正描述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破·地狱》题材大胆、情节细腻、演绎精湛,然而大部分内容极度压抑,甚至有些情节令人战栗,本来就不适合大众电影市场,叫好是应该的,但却为何能叫座?

或许这也和许多人经历过冠病疫情,见尽生命无常后,反过来在灰暗的内容中,重新点燃珍惜生命,和让观众学习和尊重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间的相互关系。最终,电影卖出的也许是香港最需要的情怀:虽死犹生,重现光明。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