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交通反思/邱苡瑄
今年2月22日,马来西亚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华裔视障男子在轻快铁站不慎坠入轨道,被列车撞击,当场身亡。这不仅是一次个体的损失,更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沉重警示。此次事故暴露了马来西亚公共交通设施对残障人士(OKU)群体的严重忽视,值得我们深思。
马来西亚残障人士群体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出行难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除了身体上的挑战,他们还遭遇公共交通设施的不完善。
例如,我国法律禁止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使得视障人士在独立出行时缺乏帮助。同时,许多公共交通站点未配备足够的无障碍设施,如盲道、专用扶手和安全围栏,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出行困境。
科技的发展本应为社会带来便利,但现实中,许多创新设计未能惠及残障人士。反而,由于社会冷漠,人们往往对残障人士的需求视而不见,使得残障人士群体在公共空间中被边缘化。这种忽视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安全事故。
工作人员不足
此次事故凸显了我国公共交通系统在设计与管理上的漏洞。许多轻快铁站缺乏必要的安全围栏,站内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导致视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在出行时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站点配备了安全护栏或自动警示系统,这类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此外,马来西亚在保障残障人士出行权益方面,与许多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地铁站点均设有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并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协助有需要的乘客。而在我国,许多政策虽已制定,但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政府若不正视这一问题,未来类似的事故恐怕难以避免。
政府有责任为所有公民提供安全、平等的出行环境。然而,尽管有关当局曾提出多项社会福利政策,实际执行却未能跟上,导致残障人士群体仍面临诸多障碍。要真正改善这一状况,政府必须采取具体行动,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
应增安全围栏
首先,公共交通站点必须进行安全升级,尤其是轻快铁(LRT)和地铁(MRT)站,应增设安全围栏和语音警示系统,防止乘客误入轨道。
其次,公共交通系统应配备更多专业人员,确保残障人士人士在乘车过程中能获得适当协助。例如,可以借鉴中国、英国等国家的做法,在主要交通枢纽安排专人提供引导服务。
此外,政府应加强公众教育,提高社会对残障人士群体需求的认识,让更多人愿意伸出援手,而非冷眼旁观。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营造一个包容、关爱的社会。
这场悲剧是社会和政府必须正视的警钟。我们不仅要为逝者哀悼,更要推动改变,促使政府采取实际行动。
马来西亚应认识到,对残障人士群体的关怀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法律义务。希望我们不再等到更多的悲剧发生,才能真正实现对残障人士群体的支持与保障。
让我们共同呼吁,为每一位残障人士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友善的社会环境!
佐哈里:雪州发展项目 需纳入无障碍措施

佐哈里
(梳邦再也8日讯)雪州的地方政府在批准发展商基设发展项目时,需将残障人士措施纳入发展范围。
据《当今雪州》,雪州政府副秘书(发展)拿督佐哈里指出,发展准证(KM)的申请应该有残障人士设施的清单,针对道路和沟渠的项目,他要求申请者必须确保在每个建筑物除了需有特殊警示灯,也必须提供残障人士通道。
“建筑蓝图的申请则必须有符合规格的坡道、建筑物内的人行道和残障人士厕所。”
他以梳邦再也市政厅为例说,在2020年提升USJ 10周遭的人行道,以便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可以舒适的前往大班商业区。
他昨日出席“我们的雪州会议:致力于通用设计以实现包容性国家”时,如是指出。
雪州行政议员黄思汉为这场活动担任开幕嘉宾。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