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的成长瓶颈?/黄子伦
日本的汽车工业再次爆出丑闻,这次的丑闻主角分别是万事达、铃木和野马哈。这3家公司被指出在其产品的燃油经济效能和排放测试中造假,而且已经长达几年之久。如果我们回看日本汽车工业,这种造假丑闻已经屡见不鲜。
前一年,是产汽车也是被爆出相似丑闻,加上此前Takata的安全气囊问题。这些无疑向世人宣告 “日本制造”的神话已经式微。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汽车工业,作为一门要求制造和组装都极其精细的重工业面对“全球扩展业务”和“产品品质管制”的难题。当日本汽车要征服全世界的汽车市场,自然就需要一个成本低廉且工业水准可靠的工厂。不但如此,这些国家还必须是全心全意帮助他们组装,而不想要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在东南亚,泰国就成了日本汽车公司的首选。像马来西亚这种依然想要弯道超车却不愿放开竞争的国家,注定无法望其项背。
不过,如果我们把之前的Olympus以及东芝公司的账目造假也算在内的话,日本企业面对的似乎是一道比“如何平衡扩展业务和品质管制”还要难的问题——就是完全接受日本经济已经无力回天。重点在于“完全接受”这四个字。
只能靠借钱派股息
根据日本管理学者大前研一的说法,很多日本大型上市公司面对大股东不断要求发放股息感到非常头疼。这些大型投资机构都在寻求“稳定的投资回报”,而环顾日本的低利息大环境,蓝筹股的股息恐怕是最好和简单的选项。如果日本公司因为盈利不佳,或者想要转型业务而停止发放股息,就很容易出现股票被大幅抛售的可能。熟悉财经的朋友就会知道,当公司盈利不怎么出色,又要派发相同或者更高水平的股息,就只能靠借钱来派股息。
虽然日本的贷款利息并不高,不过长期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开销。不但如此,靠发放股息来讨好投资者的做法根本是没有止境,更不是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目的,除了房产信托这种类型的股票。
这很好理解,当投资者尝到了丰厚股息的甜头,很容易食髓知味,乃至于对公司产生了“持续成长”的不合理要求:“今年的股息不错,明年会不会一样?”、“为什么今年的业绩比去年好,可是股息却是一样?”,“你们下一个财政年可以做到多少盈利?”。大家也许觉得这些问题听起来很荒唐,因为这世上本来就不会有永垂不朽的帝国,更何况只是一间商业公司。可是,这些现象在投资领域里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降低期待作出改革
也就是为什么当星巴克创办人归巢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止在季度报告时给出他们的财务预测。因为,如果不降低外界的期待,公司内部就很难做出重大改革。优秀管理层和普通管理层的区别在于,前者关心公司未来多于股价,而后者则关心股价多于未来。
不过,也有一种情况,公司会愿意接受改变,就是陷入重大的财务困境。例如前几年因为陷入财务困境而被台湾鸿海公司收购的声宝,就比其他日本企业更加愿意做出改变,也更值得令人期待。当然,在困境中,也有公司选择账目造假,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如果公司管理层向投资者妥协,并陷入自我束缚的思维,公司的生命力可以说是就此结束,因为没人愿意做打破现有格局的掌舵人,只希望自己不是这艘铁达尼号的最后一名船长。
日本公司增长创纪录 市场却担心潜在隐忧
(东京19日讯)日本公司近期公布的盈利增长表现亮眼,但背后的趋势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强劲,这显示仅凭最新财报不太可能推动日本股市突破当前的窄幅波动区间。
营业利润疲软
根据彭博汇编的数据,东证500指数成分股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3%,创历史新高。
其中60%的公司业绩超出预期,这与前一季度低于预期的低迷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如果剔除日元疲软和一次性项目带来的提振,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摩根大通证券日本首席股票策略师西原理恵表示,“虽然净利润表现不错,但核心业务的营业利润略显疲软。”
冈三证券策略总监松本文雄表示,这是因为营业利润同比仅增长3.3%。
他表示,这比当期利润增长率低10多个百分点,差距异常之大。
松本文雄称,造成这一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是日元疲软带来的提振,日元疲软体现在净利润数据中,但并未体现在营业利润中,尤其是汽车制造商和精密机械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