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时间会给MUDA安身之处/萧婉思博士

州选提名尘埃落定,各政党候选人马不停蹄做最后冲刺,冀望一举称王。

选情分析的焦点除了集中在团结政府与国盟之间的斗争外,大马民主联合阵线(MUDA)的一举一动也备受瞩目。其党主席赛沙迪过去几年一度被认为是马来政坛后起之秀,前途无量。

然而,他在希盟执政时期的部长生涯中,却做了不少让人唾弃的事,其中包括公开谴责印度籍回教传教士扎基乃克后却又款待对方,甚至率领土团党青年团集体反对《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等。

“种族主义”罪难恕

最近友人在脸书把赛沙迪的劣迹重提一番。友人甚至写道,此人“有政治需要的时候,种族主义就是他的原则”。可见“种族主义”在多元族群的马来西亚,是个不可原谅之罪。

当年的赛沙迪才25、26岁,是个刚出茅庐、经验不多的政治新人。请不要误会,我并非指“年轻”就是免死金牌。想当年安华也曾是个思维及言论极端的偏激分子。但今天他却被奉为马来西亚的最后希望,以救世主之态登上一国之首。

若在政治设上不切实际的高道德标准,相信这个世上没有一个政客值得选民手中神圣的一票。

一个成熟民主国家的国民,应该展现“理性讨论”与“就事论事”的能力。很多人为反而反,更甚者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不可否认,赛沙迪过去的行径的确充满争议,但他脱离马哈迪的土团党后,也积极开拓自己的新政治生涯。

去年全国大选,虽然MUDA没有交出一鸣惊人的成绩单,但对该党而言,这是一个宝贵的经验。他们卖的“年轻”和“新思维”,并没有打动过百万首投族,他们必须思考更有效的策略。

“零历史包袱”占优

这次州选,MUDA以第三势力独立参选,推出多元种族及宗教的候选人,女性也达50%,甚至主动公开每位候选人的个人财产,这在马来西亚的政治不仅罕见,也是一个值得鼓励的现象。

虽然MUDA目前尚无引人为傲的丰功伟业,而且州选候选人都是政治经验不多的党员,可是“零历史包袱”正是他们的优势。

这次的州选对他们而言,是继去年全国大选后的第二次社会实验,若是输了,大不了调整方针再卷土重来。

首相安华早年因跟马哈迪的权力斗争成了阶下囚。2018年得到国家元首特赦时已高龄71,他深知时日无多,因此多次催眠自己得到足够的议员支持,却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笑话。原因无他,以他的年纪,已无法再承受无法拜相之失败。这就是年轻人跟垂暮老人的差别。

创党除了需要庞大的资金,也需要无比的勇气和魄力。曾经被誉为巫统最有前途的政治新星凯利,现在只能躲在博客节目中捞取一些政治筹码,以备日后翻身。

非一人的后花园

MUDA不是赛沙迪一人的后花园,它是由一群人所组成的,若赛沙迪真的是个不折不扣的种族主义者,或者是马哈迪派来的奸细,他自会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

若MUDA真的有能力提出改革性的政纲,而且有心引领我国走向包容的多元族群国家,我看不出来为何不能给予他们一个机会。

我必须强调,我并非鼓吹大家盲目把票投给任何MUDA候选人。若你的选区有很好的选择,你当然可以依循理性的分析而投下手中神圣的一票。

反应

 

言论

马来西亚的唯一出路/萧婉思博士

今年3月新学年开学之际,有一张照片在网上广泛流传——两名华巫新生手牵手进入校园。不久,各大传统与非传统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似乎是一件有价值的“新闻”。

以下为各大媒体的新闻标题:华巫新生手牵手感动各界“这就是我们精神”(星洲日报3月12日)、华巫裔女童手牵手入校园 友爱画面获网民盛赞(东方日报3月11日)、华巫新生手牵手进校园 网叹:太感动了(中国报3月11日)、华巫生牵手一起走 开学最美画面(光明日报3月11日)、Hand in hand, children teach a lesson about race relations(Malaysiakini 3月12日)、First-day Year One friends at vernacular school inspires Malaysians (New Straits Times 3月13日)&、Heartwarming Moment! Chinese & Malay Students Walk Into School Holding Hands On First Day(SYOK 3月14日)、Kanak-kanak ajar orang dewasa erti kerjasama(Wilayahku 3月14日)

大家可以从这些标题看到什么吗?什么事情会让人感到惊讶、感动,甚至激励?只有不常发生,但富有正能量的事才会引发这种情绪,不是吗?

各族仍画地为牢

一个已独立超过60年、由多元族群组成的国家,竟然会在2024年还对两位异族小学生手牵手进入校园当成一则新闻在报道,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过去60年,我国各族群从未真正把对方当“自家人”看待。

这个国家所呈现的和谐,很遗憾的,充其量只是个表象。严格来说,各族仍然活在自己画好的界限内,因此才会感叹两位素未谋面的异族小朋友竟然可以相亲相爱地走进校园。如果两人来自同族群,这还会变成一则新闻吗?

这张照片也说明了一件事——只有把各族小孩从小放在一起,让他们相处,让他们认识彼此,族群和谐之梦才有可能实现的一天。如果你跟你女/男朋友,连牵手的机会都没有,深厚感情难道是靠幻想建立吗?

如果各族小朋友从小就分开生活,彼此可以相处的时间就一年3到5次(例如在大节日所举办的团结活动之类),大人们,请扪心自问,难道你们真心认为凭着这些活动各族就可以深入了解吗?这个问题即使不用做深入研究,答案也呼之欲出。

然而,很多人仍旧不想承认真正造成族群间隔阂的原因,因为有太多个人利益和政治考量。

部分人认为把各族小孩放在一起生活或学习,并不会减少种族歧视。这些人实在搞错重点。

包容教育打破隔阂

把各族小孩放在一起生活或学习并不是要减少或消除种族歧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这些还不会区分你我他的小朋友习惯什么是“异同”,并学习如何在异中求同,同中找异。再者,长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侪相处,也能让彼此从中学会包容。相信很多华人到现在还以为开斋节是回教徒的新年。

我们不能期待政客能够以身作则打破族群隔阂的藩篱,因为他们有太多私人利益要盘算,族群间的冲突可以为他们制造更多的政治筹码。

我深信只有真正的包容教育,才是我国的唯一出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