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有必要驾豪车?/黄春梅

理财界的一千零一个课题“我们有必要驾豪车来显示身分地位吗?”,你怎么看?

自古名车大屋就是身分的象征,尤其是名车,因为驾着到处跑,容易引人瞩目,所以更是成为许多人的心头好。尤其是从事销售的朋友,更加倾向于用名车来彰显身分,好像没有名车就做不了大生意。

但名车的开销可不小,最近就有朋友实在受不了名车的维修费,而卖了它。那站在理财的角度,究竟应不应该买名车呢?

首先,没有任何的事情是绝对的,你有你的观点他有他的论据,我们只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剖析问题,给大家一个参考。对于我来说,在我达到我设定的财务目标之前,我都不会买名车。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作者罗伯特青崎对于资产和负债,有非常精辟的理论。他说,每个人都有开销,所以为了应付生活花费,我们必须工作赚取收入。

当我们的收入超过开销时,我们的钱就会有两个去向,一个是负债,一个是资产。那怎么精准定义资产和负债呢?

他解释,当你所购买的东西,是把钱从你口袋取走,那就是负债,资产则是可以把钱放入我们口袋的东西。

以这样的准则来评估,自住房屋无法把钱放入我们口袋,所以它是负债。

车子仅代步工具

对于我来说,车子也是如此,因为它只是代步工具,买一辆10万令吉的车子,和20万令吉的车子,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以不需要买名车锁着我的现金流,应该让钱流向更好的资产创造财富。

也许你会说,我做销售呀,如果车子名牌一点,会更有门面,那才可以做到大顾客的生意,所以车子也是我的资产。

站在这样的角度,的确也无可厚非,只是你要认真思考,顾客买你的单,真的是因为你的大车吗?会不会同时也有顾客说,你都赚这么多了,我还是和别人买吧?

所以自己最后要的是什么,一定要心如明镜,认清资产与负债,不然陷入名车的迷思里,到最后为了名车苦了钱包,何苦来哉?

反应

 

言论

你还嫌弃马币吗?/黄春梅

最近马币超级长进,节节攀升,但可以看到市场上有人欢喜有人愁。

即使同一个人,也是喜忧参半。

比如我,正计划给一笔以美金计价的捐款,年尾也准备去美国,自然因为可以剩下不少的汇率转换而开心。

但我投资的美股和美国基金,也因此而赚幅缩水。可我后悔投资美国吗?

一点也不会,因为我们必须明白,汇率的起伏就是常态,也只是投资获利的红利,而不是主菜。

但对于那些本末倒置的朋友,看到新币对马币很强势,就把钱存在新加坡银行,他们就肯定后悔莫及。

货币双面刃效应

这就是货币的双面刃效应。

所以我常常说,想要钱生钱,一定要回归基本面,货币本来就不是投资获利的核心,若你执着于它,换来又换去,肯定疲于奔命,那不是投资应该出现的心态。

所以我常常教育顾客,你认为新币长远利好,那就到新加坡投资,而不是存在新加坡银行里,赚取那短期看起来很多,其实长期算起来才那一点点的汇率优势。

半年多前有一位曾经是新加坡PR的朋友,把新加坡公积金提领出来后,就一直闲置在新加坡银行。

理由就是新币比较“硬”。

我说1元新币对3.5马币只是暂时性的,因为新加坡不靠利率来调控通货膨胀,而是靠汇率。

所以在过去2年通货膨胀肆虐的情况下,新币肯定强势,但这只是暂时性的。

一旦通胀回落,美国开始降息潮,马币会回弹,兑新币也会跟着回来。

当时我不敢把话说太满,预测1新币兑3.3才是合理状况,但我觉得3.2其实也有可能,现在看来3.0指日可待。

所以我给他的建议是,应该趁这么好的兑换率,把钱拿回来投资,反正他也没有想要到国外退休,那还不趁可以换多些钱的时候行动?

但他还是没怎么行动。

有一句话说,你只可以赚到你认知内的钱。

就好像我的朋友,意识里紧抓着“新币比较硬”的认知,而迟迟没有行动,抑或是他其实认同我,但就是懒得行动,总之就是概念里没有看到这笔钱的可能性,所以这笔财富对他而言,就是过眼云烟。

那现在看着这么长进的马币,我们又该如何部署,以取得汇率的红利赚幅?

投资美股换更多美金

我会趁现在马币坚挺,更大胆地投资美国股市,因为现在可以换取更多美金,来投资这些超级好公司,无形中为我降低了许多成本。

虽然短期也许无法得到美金坚挺的汇率优势,但投资不争一日之长短,找出可以乘风破浪不断成长的出色企业,才是重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