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未来教育何去何从/李甜福

父母、教师和大众都担心目前的教育现况和未来教育发展,到底我们的孩子该如何面对明天呢?为何华社在教育研究方面做得不够呢?



今年6月出版的台湾未来FAMILY杂志有提到:未来教育该是什么?不少人对现行的教育制度与运作有意见、不满和不安,却又讲不明白其中原因,大家只感觉到世界变化太快了,我们的教育制度改良速度太缓慢。华人世界包括台湾对有关现象感到担忧;教育先进国芬兰也一样对教育感到苦恼。

芬兰赫尔幸基大学前副校长奈雅米指出,太多的人还在摸索新路,创新的教学模式、发展新的教案、使用新的工具、尝试新的运作。基本上来说,教育先进国对“什么才是最好的未来教育”所抱持的共识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教室的主角、学会大知识的素养、学会如何学习、解决问题及贡献社会等。

教育太政治化

《南洋商报》8月18日的社论提到国家银行前总裁洁蒂指出,我国的公共与私人领域都面对缺乏领导力的问题,目前的环境变化,马来西亚需要全新的教育制度;大马厂商公会总会长林伟才博士则认为,教育体系与技术不足,大马要达到高收入国之路还是很遥远。

金融业和商业界巨头的担忧不是无的放矢,而是看到了我国教育的败笔。事实上,我国的教育太政治化,国家教育由英文教学走上纯国语教学,过后到英文教数理,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国语必须及格;之后加上历史也必须及格,才能拿到SPM文凭,可以说是政治考量,过后紧急刹车是英文必须及格,因为担心乡区考生的英文水准无法及格。



教育政策的改来改去,教育政策推行上的偏差,让我国一再错过一个又一个的黄金十年。醍醐灌顶的是,教育是爱心工作,却掺杂政治等因素,以致未能够人尽其才,最终人才尽失,徒留一群技术不足的大学生。

教育政策一改再改,大马教育文凭政治化,令国家失去竞争力,而华社关心的统考方面,虽争取多时,至今未有新进展的承认华文独中统考课题,中央政府不应让承认统考事宜一再拖延,而高教部、教育部官员不断地在报章或国会对承认统考一事隔空喊话,也充分显示政府对承认统考欠缺诚意。

华文独中教育方面也谈到教育改革,在2016年开始草拟的《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的愿景就是:乐教爱学,成就孩子。我们期望一个进步而有前瞻的华文独中教育体系,必须能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可以立足本邦,面向世界。

在21世纪,人们在资讯网络的紧密联系、数字经济与持续学习的多样化及多元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要让华文独中成为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学习乐园,同时让华文独中的学生健全成长、主动学习,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育工作者、家长们必须注意到国际间的教育发展迅速,进入21世纪由互联网、人工智慧、区块链(BLOCKCHAIN REVOLUTION)、大数据、智慧城市等,以及各种各样的数位技术融和,虚拟与实体交错,是很具挑战的年代。

全球教育在迅速改变中,今天,美国矽谷科技要人如比尔盖茨、面子书创办人扎克伯格已注意到未来教育一定不一样;比尔夫妇和一些科技人才创办了高科技中学HTH,也就是HIGH TECH HIGH,目前全美国有13所高科技中学,有超过3000名学生;扎克伯格推动及投资“新科技辅助教育”,希望美国摆脱“工厂式”教育。

教育巨轮在转动中,教育不能停滞不前,过去的思维面对冲击,许许多多新发展、新东西,我们要了解、要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我们必须承认,在这方面的认知是匮乏不足,我们有必要引入人才,做更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研究最新的教育发展与变化。

把握先机、把握未来、洞察未来,看到未来教育发展,才能为下一代铺设前进的路,只有吸纳新知,拥抱变革,掌握时代全球脉搏,找到安身立命的力量,迎战大变动的时代,面对风起云涌的未来。

问题是,我们做得足够吗?在教育研究方面又做得足够吗?对国际教育发展有研究及了解吗?国际教育的迅速发展是我们大家不应该忽略的,因此,华教组织及华团在教育研究这一块是必须加速展开,让华社可以掌握国际教育的最新发展情况,追上发展步伐。

反应

 

言论

由疫情催动的教育革新/林煌达

面对冠病影响,结合了互联网与智能教学的线上学习,似乎已在“老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的前提上,成为了人们推崇的“教育新常态”。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电脑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方法及教育环境;然而,此种做法也间接导致了传统学校和教师的角色,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及挑战。



学校作为一个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长期以来以传授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任。许多现代的学校其实是早期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并以培训工厂员工所需的工作技能为主,甚至向精英阶层传授管理政府、企业与军队的知识与学问。

如今,这种应工业需求而生的被动教学模式已显落后,也不适用于21世纪强调自主学习的大环境。因此,不论是教育结构、教学模式或学习技术,全球的教学资源及教师角色,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多样化及颠覆性的革新。

此外,身为教学的主体与中心,教师亦须在不影响教育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善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位的教学功能,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师生身分重叠模糊



时至今日,教育的核心已从“教”转移至“学”,课堂的目标也不再是老师的教学进度,而是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台湾著名作家严长寿曾说,我们应该从未来的眼光审视现在,而非用过去的经验框限未来。

对此,我们不难预测,今后“教师”与“学生”的身分将经常重叠,而日渐变得模糊;“学校”也将成为一个求学的地方,转型为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话虽如此,教育不应因科技的进步而变质,其传承知识、启蒙创新、立德树人的本质更不能够因为新技术的介入而被抹去。

教育不能仅着眼于现在,而是必须放眼到宏观的未来。面对新科技带来的各类冲击,有些教师是表现得不知所措,有者则固守权威,其中自然也不乏过于看重技术的更新,而漠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有道是,培养人才靠教育,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则在于教师。而今,在以“创新学习”作为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中,如何高效地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改变现代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诚然也是教育界中的重大议题。

换个角度来看,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除了可被视作推动教育改革的契机之外,或许也是某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即让一众教师重新审视往日教学方法的同时,亦能为旧的教育观注入新血、赋予新内涵,并用以栽培适应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才。

互学新知为后代谋福祉

适逢今年我国教师节的主题为“为知识学习,塑造下一代”(Berguru Demi Ilmu, Bina Generasi Baharu),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理,在居家抗疫期间可谓比以往更具启发性。

有鉴于此,教师应时刻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深化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并借此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的自主学习方法、策略及观念,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互学新知,踏实地通过教育为我们的下一代谋求福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