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格局不决定结局/黄子伦

今天继续上一篇文章给各位除魅,揭开“格局决定结局”的成功学传说。

相信这传说的人们误以为只要打开了格局后就如获得超人的X光眼,能够看透各种商业操作,从此无往不利。这迷思加上他们盲目相信“小财不出,大财不入”和“投资自己脑袋总没错”等观念,导致他们为习得此技能而缴付天价学费,最后让“格局专家”能够如雨后春笋般涌起。

在此,顺道大家破解一些迷思,“投资自己的脑袋总没错”是一句没说完的道理。投资脑袋要有回报率,前提条件就是你得有足够的智力去判断什么东西适合投资。

知识只青睐智者

如果没满足这最低条件,不好意思,垃圾资讯喂养出来的AI也只会吐出垃圾资讯。现实世界里,富者越富;智力世界里,知识也只青睐智者。

更扎心地说句,那些畅销级别的成功学书籍大多是废话文学,卖你的九成内容都是一些看似简单易懂的常识,然后加一些新词和概念。他们只希望你的大脑舒服,而不是有效率。

言归正传,为何格局不决定结局?

答案很简单,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有太多因素在决定着一件事情的结局面貌。我在这里就不说那些极具偶然性的因素,例如科技发展成熟度(如4G普及手机支付)以及运气成分(这根本压根儿没法学)等等,就说说那些我们力所能及之事。

懒人喜欢抄捷径

先说能力,许多“格局学习者”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懒。一个懒人最喜欢就是抄捷径,而不去关注专业能力的培训。但凡你有在行业里下苦工,你很快就会遇到自己的瓶颈,这瓶颈才是突破口而不是格局。科普一下,瓶颈不是你知道需要进步什么而不去做,而是你已经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来进步才算是瓶颈。

有了能力,下一个因素就是人脉。很多人以为人脉就是不断去认识人,孰不知,邓巴定律已经把一个人能够结交的人脉上限给锁死在150人,所以你无法和太多人有交集。而事实是,人脉多寡和能力高低是紧密结合的。人脉不是说你认识谁,而是你能够为谁提供价值。只有对方和你有了利益交换,你们彼此才是对方的人脉。

我强烈建议大家去观察TVB经典商业剧《创世纪》里的经典人物之一霍景良。有一幕,主角希望他出手相助,用了一个互相合作的名义提呈了方案,没想到霍景良看都不看就把方案扔进泳池后怒骂一通说:“你什么身分来谈合作?你说来舔我鞋底还比较中听。”这场戏虽然略显夸张,但绝对有醍醐灌顶之效。多看看这剧,比你花冤枉钱去上什么格局课程来得好。

霍景良在剧里说的“你什么身分”就是一个人的能力与人脉的结合,而这些就会形成你的稳固资源,并不断影响着你的人生走向(和结局)。

这段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就会逐渐丰富你的人生选项,选项多了,你自然就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什么可以放弃。到那时,你做什么都会被人解读为“有格局”。

所谓的“有格局”说白了,不就是有钱人的朴实无华且枯燥的生活吗?

反应

 

言论

“格局”贩卖机/黄子伦

今天你打开搜索引擎,查询何谓“格局”,相信能找到很多人各种成功案例,例如在阿里巴巴还在初创阶段就投资几千万美元的孙正义,又或者一成一败的对比案例来论证其中一人因为格局非常大,所以赢得了一切掌声以及财富。

另一人只能屈就于自己的格局,以此来论证一个人的格局之大小直接决定了其结局。孰不知,这一切都是 “后视偏见”(hindsight bias),也就是粤语的“马后炮”。

后视偏见很常见

在投资领域里,后视偏见是一种常见现象。不信你去问,一堆散户们都会说自己预见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2020年的股市崩盘,这些人都像是开了第三只眼(当然,是额头上),早早窥见了上帝的剧本而做出调整。可是,你真要他们打开自己的投资组合来对照,就会知道他们压根儿就没预见任何市场危机,有些还加仓。

但是,基金经理就没有这种自欺欺人的“福利”,因为你的交易记录清楚列下所有盈亏,你所公布的基金价格就是市场所给予的最佳反馈的最终结果。

那么,为何人喜欢追求 “格局”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我认为多多少少和我们的文化有关系,举例来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里,几乎没有人不会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毕竟,那种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的风采是非常迷人。

不过,凡是有带队比赛的读者们就会知道这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竞技场上随时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胜负往往就在那一刹那。懂的都懂。

然而,绝大部分人从未踏足过瞬息万变的竞技场,又或者大家都有许多不怎么美好的回忆。于是,有人就开始想能不能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自己至少立于不败之地。

“我想想”不能破敌

会有这想法也挺正确,可是这种破敌良策并不是靠 “我想想”或复制粘贴就可以成功。尤其是在商业社会里,同一个商业决策在不同时间执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因此,商业失败案例往往最多,加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越挫越勇,有些人失败的次数多了会觉得无法面对自己,于是就有了抱团取暖的需求。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供给。“格局专家”们就像吴孟达在《破坏之王》里卖“抵抗失恋冲喜套餐”那样开始给人们卖起了“成功格局必吃套餐”,人们也以为付钱就能够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付钱解决问题”不一定能够证明这个人很有钱,也有可能证明这个人很懒惰。至少,在思考上是懒惰的。

那些“格局消费者”要的并不是解决问题,他们要的只是“自己看起来有去解决问题了”的假象。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是“格局贩卖机”。

韩寒曾写过一段愤世嫉俗的话:“那些明明都是下流的人,为什么凑一起就叫上流社会了呢?”,我想在“格局” 圈子里也可以有类似的描写:“那些明明都是一堆懒惰的失败者,为什么凑在一起就会有格局了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