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槟供水机构好无辜?/江振鸿

拜读了南洋专栏作者陈金阙先生日前针对槟州96小时制水的大作《制水为何还相煎?》一文,我想以身为置身于此大制水之中的一分子,来补充及解答文中的一些疑问。

首先,陈先生高度赞赏槟城的水供服务,并以其本身为例,指其住在雪隆,十年来却已历经了数不清的制水及断水事件。的确,在2022年7月份之前,于槟州土生土长了40多年来的我,印象中从未遭遇过制水及断水超过24小时的事件。

当中的功劳,槟州供水机构当之无愧。

阵脚大乱 公关欠佳

然而,就如承平已久的军队,在突然面对战争时的措手不及,从2022年7月份发生那次大断水开始,槟州这两年内已连续发生数次影响了80%用户的大断水,而面对断水危机时,槟州供水机构却似乎阵脚大乱,手足无措,包括灾难性的公关能力,没能及时更新断水的进展,其预测水供恢复的时间更是一塌糊塗且不切实际,水供恢复时间一再被拖延,受影响的居民自然怒气冲天。

这些因素更是令槟州供水机构于民间大失公信力。

第二,陈先生似乎对于在大制水前夕,有19名来自槟州执政党的自家国州议员联署上书槟州供水机构的举动,感到不解,并指槟州供水当局已在一个月前大事宣传及通知此大制水,让人民早作准备。

国州议员“最受伤”

且把时间点拉回2022年7月份。

诚如上述所言,在此次96小时大制水之前的数次大断水,包括于去年12月份让华裔居民没水煮汤圆安心过冬至,而导致槟州首长兼槟州供水机构主席曹观友的脸书“冬至快乐”帖文遭到华裔网民们洗版炮轰的断水事件,基本上已让不少槟州子民不相信,供水机构能在此次的96小时制水后,如期恢复水供。

而槟州这两年内的数次大断水事件中,除了受影响的居民,“受伤害”最深的,非当地的国州议员及其团队莫属,因为除了得为了协调水槽车及义务消防车到选区派水而疲于奔命外,还得直接面对选民的缺水投诉及求助,因为供水机构的客户服务热线,早已因海量的投诉及询问(或更多的是炮轰)而瘫痪。

以我为例,最近的两次断水事件中,我早已“放弃”拨打供水机构的客户服务热线,而是直接转向我选区内的国会议员服务中心询问断水的最新进展。

而最重要的,如果水供问题处理不好,断水事件一再发生,下届选举,这些来自执政党的国州议员,恐怕就得面对选民们的怒火。

因此,这些国州议员,为其饱受断水之苦的选民发声,要求供水机构改善服务,无可厚非。

最后,陈先生也提起所谓不少槟城人民对州政府大制水的包容及谅解之心,于此次的96小时制水期间“苦中作乐”出岛旅游,以避开断水之苦。

“出游论”不恰当

很庆幸陈先生并不是从政者,否则恐怕将被人民炮轰不接地气不解民困,因为这些出游者,都是那些少数有闲情且没了生活家庭负担的退休老人家。

大部分家有老少的上班族及小本商家们,在这3天非学校及公共假期的制水期间,如何能说走就走?

更何况,百物上涨,经济疲落,加上年关已近,目前正是努力赚钱存钱以准备过年的关键时刻,一般老百姓有多少个还有那个闲钱来个全家三天两夜之旅?

 

 
 

 

反应

 

言论

操控数据的真相/江振鸿

贸易逆差是否操弄数据?常言道,数据是不会骗人的。但事实上,数据可以被操弄,例如选择性公布,或采取某些片面的数据作为依据。

举个例子,我国某些单位时不时会发布一些危言耸听的数字,例如宣称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劳工每年从我国汇走了天文数字般的金额,但却对这些劳工为我国经济所带来的效益只字不提。

以所谓“贸易逆差”为借口,美国几乎对全世界发动了关税战。

然而,难道有关方面真的天真地认为,一台在中国代工厂制造并出口至美国的苹果手机,其售后所得利润会完全归于中国代工厂?

身为美国品牌、且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苹果公司,就没有从中赚取一分钱?

这就如同,一辆在我国组装的本田轿车,其售后所得利润是否全归我国?身为投资方的日本本田公司,难道就没有从中受惠?

全球供应链纵横交错

即使是由中国制造的中国本土品牌产品,例如华为,也不能说其出口利润就完全归于中国。

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产业供应链早已纵横交错。中国纵使被誉为“世界工厂”,也不可能制造完一件产品所需的所有零件。

美国当局声称其长期贸易逆差,即进口大于出口,因此经济利益受损。但几十年来,美国却一直稳坐世界经济龙头地位,美元优势也无人能撼动。

所以,有关方面是否也在选择性公布或引用某些片面数据,作为发动关税战的理由?

当然,据了解,这场关税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迫使企业回流美国本土设厂,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一般出口,除了成品消费品,也包括半制成品和原材料。而半制成品和原材料,对美国本土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美国的工业模式一直是我国所极力追求的方向。

迁走低端 保留高端

许多美国公司把低价值、低技术的所谓“低端”制造业生产线迁移至包括我国在内的低成本国家,而将高端生产线保留在美国本土。

即使有些美国公司在美国本土没有生产线,也设有设计、研发或市场开发中心。

我曾在不少美资厂商工作过,这些厂商常在我国生产低价值、低技术的半制成品,再出口回美国本土的工厂进行最后的组装与测试。

虽然这些低端半制成品往往占据整个产品80%的工序,但其价值却仅占整件产品区区20%。

正是这些在他国制造并输入美国的低端产品,成就了美国本土的高端工业,使得美国员工得以享受高薪,也使得产品能够保持价格竞争力。

因此,若一刀切强行将所有工业迁回美国,无异于不切实际。毕竟,美国的生产成本加上美元汇率,根本无法与现有生产基地相提并论。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