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正视海外华人多样化需求/孙喜

今年3月7日,笔者在英国BBC中文网发表了拙文《中国侨务政策的“需求侧”反思》,并被全球华文媒体广泛转载和讨论,深感荣幸。

其中,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相继发表了谢诗坚博士的《中国侨务政策与海外华人》、庞萱君的《坚守身分认同》,以及谢诗坚博士的《再论中国侨务政策-答庞萱君》的回应文章。



对此,笔者倍感欣慰,并认为有必要亲自回应,因为来而不往非礼也,而且真理越辩越明嘛。

首先聊聊笔者发文的前因后果。笔者来自中国大陆,虽然已定居新加坡多年,但至今仍保留中国国籍,算是海外华侨。

海华立场五花八门

不久前,新加坡的华文媒体接连报道了相关华人学者对于当今中国侨务政策的不同看法,引发笔者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视角对于自己祖国的相关政策加以反思的灵感。所以必须强调,笔者并不是以新加坡人的心态反对“华人与华侨”的界线被模糊,和反对提出所谓的“娘家论”。

其实,当初文章定稿后,笔者首先是投给新加坡本地华文媒体,不过几经周折终未被采用,原因是“娘家论”对于新加坡而言的确有些敏感。



因此,文章随后转投英国BBC中文网,发表之后笔者收到不少反馈,令笔者再次深深意识到,海外华人对待中国的态度和立场其实五花八门,很难一概而论。

例如笔者很高兴看到谢诗坚博士对于中国的深情厚意,并对他的观点感到欣慰,即大致上海外华人即使已入籍所在国,还是存在着藕断丝连的民族“情谊关系”,并乐见“你侬我侬,彼此都有牵挂”的权宜之计。

不过,笔者也理解并尊重庞萱君的立场,即华人与华侨不能相提并论或混为一谈或模糊了界线。

基本上,笔者能够理解海外华人对于中国五味杂陈的心情,这类似于“嫁出去的女儿”所面对的“娘家和婆家”困境。

侨务政策勿一刀切

目前,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约4543万人,其中东南亚占73%,北美占12%,而欧洲则占5%。中国有句话叫“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而且散落世界各地的华人历史出身不同,所面对的现实政治也各异,因此他们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所差别,不足为奇。

笔者在海外的多年生活经历中,就领教过形形色色的各种华人,已经见怪不怪。例如有些对于在中国的根念念不忘,有些对于中华文明倍感自豪,有些则对中国若即若离,当然也有不少数典忘祖的“香蕉人”。

若单从个人情感上讲,笔者毫无疑问地支持“天下华人一家亲”,毕竟自己的亲属中就不乏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

不过,虽说血浓于水,但毕竟人各有志,各为其主也无可厚非。因此,中国侨务政策不宜强人所难地搞一刀切,而应正视不同地区和背景海外华人的差异化需求,力争更加精细化和有针对性。

当然,海外华人也应给予必要的理解和配合,才有可能并更易实现双赢。

(作者是旅居新加坡的中国籍社会责任投资高级分析师和独立时评人,暨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校友)

反应

 

国际

海外华人博士 可申请中国永居

(北京12日讯)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11日宣布,为了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与创业,外籍华人博士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该局将根据2019年8月1日实施的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具有博士学位、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籍华人,可向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其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同申请。政策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地域限制。

申请者须提交工作单位、体检证明、博士学位证书、无犯罪记录证明、外籍华人证明等文件。

近年各国为了抢人才不断祭出各种新政,该局此次发布新政,是为了留住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籍华人博士。

为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集聚北京,2016年,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外籍人才直申中国永久居留权政策。外籍华人博士可直接申请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外国留学生可在中关村实习、兼职创业等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