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漫谈华人新村/罗汉洲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建议,华人新村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料此言一出,竟如捅了马蜂窝,不但反对党阵营的伊斯兰党和土著团结党鸣鼓而攻之,连执政集团的巫统也加入围剿,尽管倪可敏声明马来甘榜也可申遗,但他们充耳不闻,继续讨伐,原来都是政治操作。

新村居民仍未表态

实际上,新村申遗之议尚处于“十划尚未有一撇”阶段,政客无须如此大反应。为什么说十划尚未有一撇,原因是新村居民是否接受新村列为世界遗产尚是一个大疑问。

根据所知,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物、聚落、自然景观、古迹或人工创作品都须永久维持入遗时的原貌原狀,如有改变就失去作为世界遗产资格。

举例来说,假如安顺斜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就必须一直保持倾斜状态,如果利用科技技术把它扶成垂直,它就失去世界遗产的资格。再如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兵马俑,如果大事修饰,兵马俑全都穿黃金甲,手拿现代枪械,也会失去世界遗产资格。

新村的特征是十来尺宽,曲折蜿蜒的马路,两旁是褐锈锌顶、木板墙的菜园屋,街场是木材建构的店铺,大都已残旧不堪,“荣登”世遗榜上后,它就须一直保持这样的面貌。新村人世世代代都须住菜园屋,后人想改建为砖瓦屋子也不可能。

换言之,一旦成功入遗,意味着新村的发展止步,现代化免谈,居民愿意让新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吗?此所以说入遗这回事十划尚未有一撇,要过村民这一关已不易,政客却已闹得如面临世界末日,是庸人徒自扰,抑或是刻意炒作?

在下自小在新村长大,了解新村人的思想民情,如果马来甘榜申请入遗,新村人不但不反对,且乐见其成,并不觉得威胁了华人地位。

学者荒腔走板插一脚

政客炒作不足为奇,想不到的是学者也荒腔走板插一脚。国立大学的历史学家扎哈拉指出,华人新村最初是以恩赐(Kurnia 或 Anugerah)给华裔居住,恩赐土地是不能典当或出售的。她说,却已有很多新村土地持有人变卖新村地,成了百万富翁。

“恩赐”、“土地不能变卖”,不知道扎哈拉根据什么文件或记录而作此论据,惟确实有不少新村居民卖掉新村地,搬迁到花园住宅区居住这回事,惟买卖手续都须委托律师处理。

律师代表买卖双方向州政府申请Consent(同意、赞成),Consent批出后方可完成买卖手续。州政府既然可以发出Consent准许新村土地买卖,证明“恩赐”、“土地不能出售”乃无稽之谈,身为学者,请对自己言论负责,避免在各族之间制造误解。

新村是1950年代初期,英国殖民政府为了要切断马共的供应线,乃把散居山区边缘的华人强行集中在如今的400多个“新村”,每户发为期30年的临时地契,村民因陋就简,自建木屋居住,每年须缴纳地税与门牌税,并无什么“恩赐”这回事,就算有之,那也是出自英皇乔治六世或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无关独立后的事。

再至于“变卖新村地而成百万富翁”则属天方夜谭,属于老新村人的在下可以告诉学者专家们,直到2010年以后,如果拿新村房屋与地契(已转为60年临时地契)向银行抵押贷款,顶多也只能借到15万令吉左右,新村地的价值若此,这种资讯,打个电话问银行相关负责人,或者随便问问房屋经纪人都可知道,又何来“变卖新村地成百万富翁”如此耸人听闻的事?

专家学者发表言论应该有凭有据,事前应该做点功课,否则就误尽天下苍生矣。

反应

 

霹雳

【南视界】百年安顺一号码头待重生

安顺一号码头,这座横跨霹雳河、连接安顺与对岸华人新村的百年码头,承载了无数居民的日常和回忆。从早年的泥地独木桥,到如今摇摇欲坠的45度斜坡洋灰平台,这里风雨无阻地为两岸居民提供便利,却也逐渐显现岁月的痕迹。

现由孪生兄弟林南发与林南成守护的一号码头,40年来,他们每天清晨5点半起便开始接送师生、工友及居民,一年365天不间断。尽管单程仅收70仙,但微薄的收入已难以支撑码头设施的维修。

对许多居民而言,乘船只需10分钟便能抵达安顺市中心,远比绕行耗时一小时的苏丹尤索夫桥快捷。然而,码头设施的长期失修已威胁乘客安全,尤其是行动不便者及学生上下船时仅靠一块独木板,更是触目惊心。

林氏兄弟和众多依赖码头的居民呼吁当局拨款维修,提升设施安全。不仅能保障民众福祉,还能为安顺旅游业注入新活力。安顺一号码头,这座历史悠久的交通枢纽,正迫切需要被重新关注和支持,让它继续连接两岸,续写故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