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火箭马来票恐怕“冻过水”/江振鸿

彭亨州民主行动党日前针对彭州政府的强制商家招牌植入爪夷文政策,入禀关丹高庭以申请司法审核该政策的合法性。

我想,我不必浏览那些以马来网民为主的社交媒体,都可以预料大部分的马来网民想必早已对这项入禀高庭的举动骂翻天了。

因此,民主行动党过去几年来在马来社会的耕耘努力,恐怕是“冻过水”了。

有人说,无所谓,这些马来网民都是保守派,我们要争取的是那些进步中庸开明派的马来选民。

话说我有位年约四十岁的巫裔女同事,大专毕业,与我一起在槟城一家美资厂商任职工程师,属于典型的城市中产介级巫裔;没有披头巾,在马来族群中少有的不愿多生育,因此只育有两名孩子,并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为人和蔼可亲,从不抗拒使用英文;对伊斯兰党的宗教日益保守化很是反感。

值得一提的是,记得有次公司宴会,食物虽是清真,但是却有酒水供应,她不介怀,脸上丝毫没有不快的神情。

如果这样尚不算是进步中庸开明派的话,恐怕其余的马来同胞都将是保守派。

然而,中庸开明的她,日前在一起用午餐的时段,却以温和友善但带点质问的语气问我,华社何以对爪夷文如此之抗拒?

其语气间中,明显流露出了对彭亨州民主行动党这项入禀高庭挑战爪夷文招牌政策举动的不满。

多元文化Vs单元主义

当然,我希望她的这个观点,是属于开明派巫裔之中的少数,或是这些开明派巫裔能如行动党所愿般,以大格局着想,不让这起小事影响大选的投票倾向,否则,行动党在这些中庸开明派马来选民的选票行情,也恐怕将凶多吉少了。

所以,行动党内部也对这项举动出现不同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

有人说,这是多元文化及单元主义之争。

然而,当年当槟州政府在一些路牌上的国文街名下行,增加了华文及淡米尔文,我们自豪地称之为多元文化政策;而如今这个只是要求(强制)商家在其招牌上增加一种爪夷文、却非要以这个爪夷文来取代现有招牌上任何语文的政策,我们却称之为单元主义,似乎有双重标准之嫌吧?

除非我们都患上了被迫害妄想症,认为这个政策就是有关当局要温水煮青蛙的阴谋。

反应

 

言论

选择性执法砸多元招牌/张燕苹

商业招牌的争议如暴风雨般“席卷”大马社会,不禁让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对这个标榜多元的国家感到越来越陌生。

吉隆坡市政厅近期对华人餐馆和食肆招牌进行严格检查,以“马来文不显眼”或“未置放马来文”为由开出罚单。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对于一些完全没有马来文,只有英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等文字的店家,却未采取同样的行动;选择性执法的做法,迅速在社交媒上引发热议。

根据马来西亚中国餐饮业协会主席高浩云,该协会目前拥有超过5000名会员。

目前全国约有1万5000家中国餐厅,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2万家,其协会中30位关系密切的成员因招牌不符合规定而被罚以高额罚款。 当然,相信这还不包括大马华人自身经营的各类华人档口。

马来西亚自诩为多元文化的典范,但令人遗憾的是,首都吉隆坡却因招牌事件不停发酵,而变成了种族与文化的敏感课题,部分政客的短视行为更加剧了矛盾。

招牌不但是商业标识,更是商家本身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以前不曾有问题,但为何现在却有问题呢?试问,要是一个连自身文化多样性都无法尊重和包容的国家,如何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稳步前行?

极端政客言行让人失望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虽致力于招商引资,尤其重视中国这个重要外资来源,但极端政客的言行却频频让人失望,这种内外不一的做法,无疑是在“自毁长城”。

将心比心,投资者和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必然会考虑一个国家的文化包容度和政治稳定性。

旅游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在风波中直言,一系列招牌取缔行动已经损害了外国游客对马来西亚的观感,甚至有人质疑马来西亚是否是一个种族主义或宗教极端的国家。他呼吁政客们不要破坏国家团结,以免影响游客信心。然而,这番话却招来了部分政客和议员的围攻,甚至有人公开要求他辞职。

这种对不同声音的压制,无疑加深了社会裂痕,也让人对马来西亚的未来方向感到迷茫。

一个多元文化国家的真正魅力,在于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而不是选择性地打压和排斥。

马来西亚的国际形象会否在这起事件中受到负面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真正多元的国家,应该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打压和排斥,只有尊重文化多样性,才能凝聚人民的力量创造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

当然,商家应尊重地方政府的规定,但执法单位也不应选择性处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矛盾。否则,马来西亚引以为傲的“多元文化”招牌,终将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

身为国民,我们期待看到一个真正多元、和谐、有进步和有远见,并且能包容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极端的国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