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特朗普回归引爆气候风暴/骆雅蕙

特朗普的政治回归,像一场年度重播的大戏,熟悉的台词,熟悉的剧情。

就在宣誓就职美国第47任总统的几个小时内,这位“戏精总统”接连上演了几个大动作:赦免国会山暴乱者、退出世卫组织、再度退出《巴黎气候协定》。

动作干脆利落,仿佛特意提醒世人:是的,我回来了,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绿洲”化作海市蜃楼

但最具有戏剧性的还是他的气候姿态。洛杉矶刚经历创纪录的野火,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约6636亿7500万令吉),全球气温也顺势突破摄氏1.5度的生死线。

眼见全球各地愁眉苦脸,他却气定神闲地宣布“能源紧急状态”,边喊着“Drill, baby, drill”,边给化石燃料镀金。简直让人怀疑:难道特朗普的梦想是否真是“用煤炭点燃自由女神的火炬”?

美国再次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一举动,不仅打乱了全球气候治理的阵脚,还让发展中国家失去了重要支撑。

那些本指望技术与资金实现脱碳的国家,如今像沙漠中的旅人,眼睁睁看着“绿洲”化作海市蜃楼。特朗普则振振有词地甩锅:“巴黎协议是在剥削美国!”

大马应带头提倡环保

在“震撼全球”的同时,马来西亚作为东盟的轮值主席国,岂能只是旁观者角色?全球各国对气候行动的反思与重视,毫无疑问将直接或间接影响马来西亚的政策选择和立场。

作为一体化经济体的东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既可以利用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和技术合作,也能为区域内的绿色转型提供动力。

换句话说,全球气候治理的剧本正在上演,马来西亚作为东盟的领头羊,正面临着成为主角的机会,而前提是要勇敢站出来,不仅在言辞上提倡环保,更要在行动上打破沉默,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全球绿色金融范本

在特朗普引发的“气候焦虑”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是自然相关财务披露任务组(TNFD)以及生物多样性债券的崛起。

绿色金融的新趋势,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投资找到了全新的融资本路。中国支持生物多样性债券的做法,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新范本。

马来西亚若想在这一波浪潮中不掉队,必须要勇敢跨出舒适区,拥抱全球绿色金融的未来。

然而,面对特朗普这样的领导人,谁能说他的政策就是真理呢?尤其当他成为全球“逆风而行”的强力象征时,更多国家无疑需要在他频频下达的决定中,进行更加谨慎的权衡。 

反应

 

言论

特朗普的“塑料政治”/骆雅蕙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推翻拜登政府的禁塑政策,高调宣称:“纸吸管太烂了,我们要回归塑料!”

特朗普不是在讨论吸管,而是在操弄情绪,把塑料吸管塑造成“自由的象征”,把环保描绘成政治压迫。他清楚,美国人不是真的爱塑料,而是讨厌“被管”。于是,他用一根吸管,把“环保”变成了“专制”,让选民觉得支持塑料就是捍卫自由。

但问题是,美国人的政治游戏,凭什么要全球陪葬?

马来西亚每年制造100万吨塑料垃圾,其中30%直接流入环境,成为海洋污染的元凶之一。但我们不仅是制造者,还是受害者。

研究显示,马来西亚人是全球微塑料摄入量最高的群体,平均每天摄取502.3毫克,每周吃下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塑料。

换句话说,你每月吞下一整个塑料饭盒,每年消化一整条塑料袋。

塑料吸管确实“耐用”,但最终化成微塑料,进入血液、肺部、肠道、胎盘,你还会觉得它“无害”吗?未来的马来西亚人,将是在“吃塑料”长大的。

树木是可再生资源

与此同时,纸吸管也并非完美。它们常被批评“遇水软化、不耐用”,需要防水涂层,难以回收,更有人指责其为“绿漂”——因为生产纸吸管需要砍树。

然而,这种批评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树木是一种可再生资源。通过良好的森林管理与循环种植,树木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

例如,北欧国家的纸制品产业依赖严格的可持续林业政策,其砍伐的树木数量始终低于种植数量,真正实现了“取之有道”。相比之下,塑料吸管依赖化石燃料,无论从资源消耗还是碳排放来看,塑料都无法与纸相比。

更重要的是,纸吸管并非唯一的替代方案。市场上已出现谷物吸管、竹制吸管、甘蔗渣吸管等多样化创新产品。这些替代品的共性在于,它们不仅生物降解性强,而且原料来自农业废弃物,几乎不增加额外的生态负担。

截至2024年,我国尚未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尽管政府加强监管,但未出台强制性禁令,导致马来西亚仍是欧美废物的出口地。

自2019年中国禁洋垃圾后,东南亚成了全球废弃物的新流入地,特别是一次性塑料。泰国即将全面禁止洋垃圾进口,马来西亚或将沦为世界垃圾场。

塑料产量预计至2050年翻三倍,但回收并非解方。塑料在回收过程中毒性增加,难以用于食品包装,而微塑料已经渗透到人体各器官。

“禁塑”雷声大雨点小

马来西亚的“禁塑”政策总是雷声大、雨点小。8000家商店宣布不再提供塑料袋,听起来像是进步,但它既非全国强制,执行力度也有限。生鲜区塑料袋泛滥,超市依旧充斥一次性塑料包装,政策变成了“自愿参与”的环保表演。

特朗普的“塑料复兴”给了商家完美借口:“连美国都回归塑料了,我们何必环保?”结果呢?环保创新举步维艰,可降解吸管、环保包装纷纷被边缘化。

其他国家早已证明,政策才是关键。菲律宾开征“生态税”,新加坡限制塑料进口,法国、意大利、印度立法禁用一次性塑料。而马来西亚呢?

政府的“禁塑”仍停留在倡议阶段,缺乏强制执行,塑料垃圾依旧泛滥,环保替代品因成本问题被冷落。如果政策不变,马来西亚终将沦为全球洋垃圾的最终归宿。

特朗普的塑料吸管,看似是一场消费选择,实则是政治算计。他用一根吸管,把自由与塑料捆绑,把环保描绘成压迫,让选民站在他那一边,嘲笑“激进环保主义”。

至于塑料污染是否加剧、微塑料是否渗透食物链?他根本不在乎。而我们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