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双轨制”百利无一害?/许元龙

阅读了小二君的“独中应实行非典型双轨制”,此课题独中办学者乃时有探讨,而北马及东马的独中,早年甚至以政府学制办学,考政府文凭。而后由于统考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及加强对国民型华文中学的竞争力,它们才调整办学方针,改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或政府试为主、统考为辅双轨制。

小二君将以“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的学制,称为“独中非典型双轨制”。并强调此类学制对独中百利而无一弊,学生们可以持有两张文凭而前途无阻。另一方面,他说独中生国语程度偏低,甚至董总教育中心十多年来皆未出版国文教科书。我不知此资料从何取得?因为,独中售卖的国文课本,明明是印上董总出版,怎么会没出版教科书呢?



兼顾恐两头不着岸

小二君是将独中非典型双轨制无限的美化与理想化。但独中的办学者都很清楚,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业程度,仅能专攻一项而无能力兼顾两项,否则,可以会是两头不着岸。而他以吉隆坡的四间独中采双轨制而政府考试与统考皆优越为证。

其实,他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在该四校中,只有尊孔是以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收生,其他三间都只录取小六或UPSR的优秀生,在学生素质佳、学校办出特色的当下,同学们考到优越的政府文凭有何奇怪呢?

或许小二君不知道,上述的独中,并非在高二时强化SPM考试、而高三加强统考教学。而事实是同学们在高二考完SPM之后,成绩优越者都放弃唸高三,而直接去私立大学学院深造。其中某名校就年失高达40余%的高三生。  南马的多间学生众多的名校,他们也皆以统考为主。而那些高材生才有机会攻双轨制。其他皆是自愿性质的补修SPM课程去应考。

我国办独中教育者都很清楚,除了大城市或名校外,其他城镇或郊区的独立中学,是年年苦无学生来源而来者不拒,而这些学生的学术程度是参差不齐,而以偏低者为众,同时是马来文与英文欠佳者居多(华小马来文掌握到位者,绝大多数是选择国中),这些同学上独中,除了华文尚行外,英巫文多不理想。他们如何应付双轨制呢?他们能应对以华文为课本与教学已不易,还有何能耐多修国中课程呢?



应办出独中本身特色

另一方面,不少独中皆面对师资参差不齐的问题,居于校园的学习环境不理想,学生学习意愿不强,不但难请到优秀或培训的师资且流动性也大,老师们的共同口头禅是“现在学生很难教”。这也导致独中生的辍学率不比国中低。

我国独中当下最重要的是办出独中本身的特色,以母语教育为主轴,培育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让学生认清本身的职责与来学校的目的。而我们标榜的是“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那掌校者就必须全面的草拟一套适合本身学校的方案,以各别的调教途经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精神面貌而让校园成为老师与学生们互动与学习的温床。

说到独中生拥有SPM而能在政府学校就读及政府部门工作。这是事实,但以当下政府的单元化政策,非巫裔想当公务员或到政企觅职,真的是蜀道难行矣。

全国独中是否应走小二君所说的“非典型双轨制”?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可以确定的是,能走双轨制而又交出好成绩者,为数肯定有限。那它又如何会是百利而无一害呢?

反应

 

言论

独中应朝多元文化共存/朱键鸿

独中在经历了六十载的发展,其特色是什么?华教先贤们努力坚持传承华文教育、积极打造素质教育,在当代还能作为独中的招牌吗?

在华裔出生率日益下降、国际学校林立竞争、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等许多条件的改变下,独中的办学与定位已然受到挑战。许多学校已在课程和招生上寻求不同出路,但仍不时出现乖离独中本质的争议。

借着本年度华教节主题,透过再思林连玉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想提出另一个可能的策略。

发展多元文化教育

林连玉等人当年在主张单语的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下,坚持保留母语教育、力求传承华人文化,可谓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若说独中本身即是多元文化体现的存在应不为过,然而仅此并不足矣。我们还需继续探问独中如何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国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差异”、“冲突”和“共存”。了解差异的本质和形成方式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着需要揭露差异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再透过理解差异政治的运作模式,开展差异如何共存的机制。

独中存在差异吗?这里的差异不单指族裔,还包括性别、宗教乃至性倾向等。只有肯认了差异的存在,并从主体认知到不同的需求和观点,才能形塑足够包容的环境。

独中的课程教学、行政文化和学校活动中是否有推广对各种差异进行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一般所做的佳节文化推广,对差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是否有所了解?

或许很多学校不想了解差异,是因为害怕背后的冲突。我们潜意识中认为冲突耗费成本甚至影响和气、挑战权威,总习惯说“尊重差异”的我们,却以为只要不评断不干涉就好,然而缺乏处理冲突的多元文化可能只会落入相对主义的困境。

差异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冲突需处理的要点,其中对主流意识型态、优势文化和各种压迫的检视,省思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学习的内涵与个人的态度,是学校在处多元文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契机。

打造属于全民独中

有了对差异的了解、冲突的处理,才有可能应共存共荣展开对话。文化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没有层级的理解,过程中对话机制的设定与最后的讨论结果,也应是集众人共识所决定,这是公民素养的养成,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主张母语教育、坚持文化传承的独中,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经历引领马来西亚的学校教育走向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增多的友族师生、日益革新的社会文化和越见复杂的社会组成都是很好的契机。

在能肯认和欣赏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即保障每个人,也保障独中的生存。打造属于全民的独中,或许是新的可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