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应实行非典型双轨制/小二

日前,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在2017年会员大会上建议国内一些以单轨教学的独中可以尝试改为双轨制度,让独中生除了统考以外,同时报考政府文凭考试。



他说,目前国内大多数独中采取“非典型双轨”方式,即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这些采取此制度独中,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包括国文国语在内的三语之外,成绩也一样优异,更拥有更广的升学出路和就业优势。

提高统考国语水平

方天兴这番建议,对独中可说是百无一害。在独中,国语可说是最弱的一环。无论在语文掌握上或是会话运用上,都稍为逊色。因此,如果独中生多考政府考试,可以辅助这方面的不足。一路来,独中生对国语的学习,可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至今,董总教育中心还没有好好地为独中策划一套完整、周详的国语科课程纲要。最难以置信的是几十年来董总教育中心连统考高中国语教科书都没有出版。这叫老师如何将国语科教好。老师只好自己寻找资料,自己编印教材,费时费神,事倍功半。平心而论,统考国语程度一般上比政府文凭略低。所以祈望董总教育中心尽快加倍努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以提高统考国语水平。

诚如方天兴所讲的,有了政府考试文凭,将为独中生开拓更广的升学之路。包括本地国立大学,各政府学院如工艺学院、技术学院、技能学院、社区学院、大学预科班、师范学院等。即使是申请私人学院或大学,拥有多一张政府考试文凭,肯定比只拥有统考文凭的独中生占尽优势。

谈到就业方面,无可否认,政府文凭肯定比统考文凭更吃香。许多工厂、商业机构或雇主不知统考为何物。彼等心目中,只接受政府文凭。这对只拥有统考文凭的独中生,无疑是首当其冲吃了暗亏。不久前,政府宣布想要申请进入公共服务局的人士,必须拥有SPM国语优等。因此,独中生兼考政府文凭,可以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将来从国外学成归来,有意加入公共服务局,可说是有备无患,捷足先登。



那么,在独中教授政府文凭考试是否会面对师资问题?绝对不会。目前大多数的独中老师都是本地大学毕业生,本身经历过政府文凭各类考试。因此,要他们教授政府文凭考试,绝对是轻而易举,不成问题。更何况在市面上各书局售卖的政府文凭考试参考书及资料,不计其数,应有尽有,随手可得。无形中为考生提供诸多方便,省时省力。

至于独中教授政府文凭考试,在时间分配上是否会有冲突或两边不到岸?这个问题也不会发生。本国独中上课制度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学生可在初中学年的三年里做准备,而在初三报考PT3,取得一张通行证。因为学生没拥有PT3是不准报考SPM 的。上了高中,校方可以开始教导SPM课程。到了高二这一年,因为学生还没有考高中统考,(高中统考是在高三才考)所以校方和学生可以在这一年做充分准备,集中火力,专攻考SPM文凭。上到高三,又用同样的方法专注精神攻考高中统考。这是多么两全其美、一举两得的机会,真是天赐良机啊!事实证明,在2016年,吉隆坡几间独中在SPM及高中统考中,多位考生考获全A的骄人成绩。

独中教育应与时并进

无可否认,独中一路来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母语教育的使命。然而,独中生兼考政府文凭考试,不但没有违反独中教育理念与原则,反而是比国中生更强劲、更加具备竞争能力。

总而言之,独中教育应与时并进,放眼世界,不要把自己套进一个民族大义的框框里,与世隔绝。尤其我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而国语是国家官方语文。因此,华裔除了本身母语外,更要掌握国文国语能力,加强其他语文,肯定是百利而无一弊的。

因此,独中实行“非典型双轨制度”即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的方式是明智的、正确的。

反应

 

言论

独中应朝多元文化共存/朱键鸿

独中在经历了六十载的发展,其特色是什么?华教先贤们努力坚持传承华文教育、积极打造素质教育,在当代还能作为独中的招牌吗?

在华裔出生率日益下降、国际学校林立竞争、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等许多条件的改变下,独中的办学与定位已然受到挑战。许多学校已在课程和招生上寻求不同出路,但仍不时出现乖离独中本质的争议。

借着本年度华教节主题,透过再思林连玉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想提出另一个可能的策略。

发展多元文化教育

林连玉等人当年在主张单语的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下,坚持保留母语教育、力求传承华人文化,可谓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若说独中本身即是多元文化体现的存在应不为过,然而仅此并不足矣。我们还需继续探问独中如何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国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差异”、“冲突”和“共存”。了解差异的本质和形成方式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着需要揭露差异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再透过理解差异政治的运作模式,开展差异如何共存的机制。

独中存在差异吗?这里的差异不单指族裔,还包括性别、宗教乃至性倾向等。只有肯认了差异的存在,并从主体认知到不同的需求和观点,才能形塑足够包容的环境。

独中的课程教学、行政文化和学校活动中是否有推广对各种差异进行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一般所做的佳节文化推广,对差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是否有所了解?

或许很多学校不想了解差异,是因为害怕背后的冲突。我们潜意识中认为冲突耗费成本甚至影响和气、挑战权威,总习惯说“尊重差异”的我们,却以为只要不评断不干涉就好,然而缺乏处理冲突的多元文化可能只会落入相对主义的困境。

差异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冲突需处理的要点,其中对主流意识型态、优势文化和各种压迫的检视,省思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学习的内涵与个人的态度,是学校在处多元文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契机。

打造属于全民独中

有了对差异的了解、冲突的处理,才有可能应共存共荣展开对话。文化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没有层级的理解,过程中对话机制的设定与最后的讨论结果,也应是集众人共识所决定,这是公民素养的养成,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主张母语教育、坚持文化传承的独中,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经历引领马来西亚的学校教育走向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增多的友族师生、日益革新的社会文化和越见复杂的社会组成都是很好的契机。

在能肯认和欣赏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即保障每个人,也保障独中的生存。打造属于全民的独中,或许是新的可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