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教育蓝图,未推展先泄气?/黎维

在推出《独中教育蓝图》声中,最终到底是宽柔、隆中华、槟钟灵、韩江,还是育才、丹中华的办学模式,会被有关小组选为“模范”加以推广,即蓝图的建议,全国的独中到底要办得象宽柔、隆中华多一些,还是反过来,要大家学育才,甚至更进一步,以丹中华为典范?



华文独中属于民间私人办学,自然就是各办各的。办独中,愿意被董总收编,紧跟“百事可乐”的指导思想,独沽一味,是一种办学选择;可是,至今发生的,还是各地独中按市场供应规律,按家长口味要求的方式来吸引家长和学生来报读,是另一种选择。两种方法,自1972年以来,竞争激烈不在话下。

本来,健康的自由竞争,是促进不断求进步的动力,多一个新对手,反而越可以证明你的优势。可是,“样样第一等”的“百世可乐”,在发现市场将引来“可口可乐”,就大发牢骚,说新“可乐”要夺走旧“可乐”的客户,这当中体现的,到底是旧可乐的“底气”,还是未战先泄气呢?

独中办学,是好?是坏?可以评论、褒贬。好的办学要表扬,要介绍给其他独中,加以继承;已经证明不好的,像二三十年都保持小不点儿的,年复一年发着同样无病呻吟的,就要找出当中导致不足的原因,作出改革,跟上发展大蓝图走向康庄大道。

所以,双轨制可以批评,也应该突出单轨制“质和量都蒸蒸日上”的成功性和优越性;也可以批判“应试教育”,推崇“素质教育”,都没问题。可是,处理实际问题,不是讲了伟论拍拍屁股走掉,然后久不久又来依样画葫芦。请你在骂骂声后,提出具体替代方案,下来该怎么做?不为过吧?

2005年的个案:当年高调宣布《独中教改纲领》,別的建议不说,就说高中统考从八九科改成只考三四科,12年后的今天,改成什么样子了?问题在哪里?如果怎么改都讲得不清不楚,连带头示范的都没有,你叫60所独中怎么改?要怪別人束之高阁,有道理吗?



不知如何搞,并不是信口开河、胡乱开炮。当天高调宣布的两位校长,在2005年至2017年之间,有在自己的独中搞“高中统考只考三四科”吗?后来,纲领的执笔人被请去当独中校长,有在那儿作出只考3-4科的示范供学习吗?到今天,还是考八九科,为什么?这,到底是知道了不愿改,还是不懂要怎么改?作宣布的校长和执笔撰写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具体落实,那一大堆责怪60所独中校长和华教同道言论的道德合理性,到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

独中头上有两座大山

关于“双轨制”和“应试教育”是压在头上的两座大山,这样引述前人的形容当然没错,相反,可能是极其贴切的创见。问题是,问题是找出了,解决方案呢?讲出来爽,表示你厉害吗?关于两座大山,上下5000年,出现两次记载:第一次是神话时代,曰“愚公移山”;第二次是在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全会上提出“愚公移山精神”。很荣幸,如今被提出来,是在马来西亚的华教运动。

同样的故事,结局就是不同。神话里的愚公,一发现问题,立刻决定:铲平两座大山;于是制定了工作方案,动员族人,组织人手,定下一代人不成,下一代顶着上,一代一代干下去,铲平方休的计划;大概弄到神仙都怕了,把大山搬走。关键是“问题解决了”。当初,愚公不顾智叟冷嘲热讽,终于成就大事。

1945年毛泽东在致词时就提出解决方案:“我中国共产党来搞定!”果然,1949年10月1日,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摔掉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马来西亚独中头上的两座大山,问题提出来了,解决方法有吗?没有。相反的,却是不断在提出,将来出现更多国际学校、英文私立学校、国际中文私立学校,……,崇洋的华人家长的儿女就不送来独中了,独中那时要呜呼!哀哉!真惨了。

蓝图尚未开展,失败的理由就准备好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搞大蓝图,我们外人就算很想说“好、很好、非常好!棒、很棒、非常棒”,来表示自己真的识货,却又生怕被崇洋的家长给耍了,看来还是“坐山看”来得安全些。

反应

 

言论

独中应朝多元文化共存/朱键鸿

独中在经历了六十载的发展,其特色是什么?华教先贤们努力坚持传承华文教育、积极打造素质教育,在当代还能作为独中的招牌吗?

在华裔出生率日益下降、国际学校林立竞争、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等许多条件的改变下,独中的办学与定位已然受到挑战。许多学校已在课程和招生上寻求不同出路,但仍不时出现乖离独中本质的争议。

借着本年度华教节主题,透过再思林连玉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想提出另一个可能的策略。

发展多元文化教育

林连玉等人当年在主张单语的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下,坚持保留母语教育、力求传承华人文化,可谓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若说独中本身即是多元文化体现的存在应不为过,然而仅此并不足矣。我们还需继续探问独中如何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国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差异”、“冲突”和“共存”。了解差异的本质和形成方式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着需要揭露差异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再透过理解差异政治的运作模式,开展差异如何共存的机制。

独中存在差异吗?这里的差异不单指族裔,还包括性别、宗教乃至性倾向等。只有肯认了差异的存在,并从主体认知到不同的需求和观点,才能形塑足够包容的环境。

独中的课程教学、行政文化和学校活动中是否有推广对各种差异进行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一般所做的佳节文化推广,对差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是否有所了解?

或许很多学校不想了解差异,是因为害怕背后的冲突。我们潜意识中认为冲突耗费成本甚至影响和气、挑战权威,总习惯说“尊重差异”的我们,却以为只要不评断不干涉就好,然而缺乏处理冲突的多元文化可能只会落入相对主义的困境。

差异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冲突需处理的要点,其中对主流意识型态、优势文化和各种压迫的检视,省思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学习的内涵与个人的态度,是学校在处多元文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契机。

打造属于全民独中

有了对差异的了解、冲突的处理,才有可能应共存共荣展开对话。文化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没有层级的理解,过程中对话机制的设定与最后的讨论结果,也应是集众人共识所决定,这是公民素养的养成,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主张母语教育、坚持文化传承的独中,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经历引领马来西亚的学校教育走向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增多的友族师生、日益革新的社会文化和越见复杂的社会组成都是很好的契机。

在能肯认和欣赏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即保障每个人,也保障独中的生存。打造属于全民的独中,或许是新的可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