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盆舞节/陈圆凤

好多年前,我参加过BON ODORI,就是“盆舞节”,当时觉得就是一个热闹的节庆,一群人哗啦啦的跳舞唱歌,拿着日本扇子,有些人还特意穿上和服,场面很欢乐。
我对这类活动的兴趣不大,就是去看看体验一下,拿回了几把扇子,也没有收藏起来。但是,我有好几个朋友是“盆舞节迷”,年年参加,前几天还打电话邀请我一起参加这一次的盆舞节。
人是群居动物,总喜欢出席各种可以同欢共舞的场合,创造各种可以欢聚的名堂,不管是宗教性质或是文化性质,其实都无伤大雅,纯粹就是“玩”。
如果以为参加日本人的活动,就会放弃自己的文化加入日本,那真是笑话,谁那么认真?不就是去玩玩,去看看,去凑下热闹而已?
“盆舞节”的起源是和日本人的祭祀文化有关联,但是,在现代社会,盆舞只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而已,整个内容也不含祭祀元素和仪式。
泰国也不能去
如果这么认真追究宗教元素的影响力,那么,连泰国也不能去,因为泰国官方的“双手合十”迎宾礼,不是佛教的问讯仪式吗?很多国家的机场入境大厅,也是有宗教摆设的,岂不是都不能去?
这是一个互相融合的世界,如果非要追求单一的宗教生活,恐怕,只能到宇宙去寻找另外一个星球,建立单一的生活模式。
首相署宗教事务部长依德里斯,以宗教指导者的身分,提醒回教徒同胞不应该出席“盆舞节”,因为活动含有别的宗教元素,会影响回教徒信仰的纯粹性;说真的,这样的判断实在很不合时宜,果不其然,他现在被雪州苏丹殿下严厉申斥。
伊德里斯来自伊斯兰党,该党常以捍卫宗教自居。
在一些课题上,伊党多次与王室出现分歧,包括这一次的“盆舞节”课题。尽管雪州苏丹已经发出明确的指示,伊党还是坚持立场,认为回教徒不应该参加“盆舞节”。
生活在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我们本来很习惯接受各种宗教的节庆,我们很享受大家一起放假的气氛,但是,伊党领袖却在干扰这种情绪。
让我们继续看伊党怎么演下去吧!
找回小家慧,警民立大功/南洋社论
全民经历72小时揪心难捱的时刻,突然接获消息,日前在新山Eco Galleria举办盆舞节活动上与家人失散的6岁女童廖家慧,终于平安寻获。
于凌晨时分在雪州峇冬加里一家廉价酒店内找到的失踪女童,随即被送往医院接受检查。
大家都对寻获女童的喜讯甚表欢庆,还大力称赞警方破案神速,成功解救了身陷险境的失踪女童。
过去在国内发生过类似的拐童案,因错过寻人救人的黄金期,最后一直都没法找到被掳拐的孩童,而成为永远没法泯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伤痛。
争分夺秒快速破案
此次失踪女童得于寻获,当然要称赞警方在侦察工作上精准、快速及高效的反应,在与网民及民众的全民联动下,争分夺秒,快速破案。
因为在掳拐孩童案发生后,匪徒最先是要设法藏匿、逃跑、躲避侦察,根据此逻辑分析,警方就必须迅速展开行动,抓获嫌疑人,才能尽速将孩子从绑匪手中解救出来。
因此,追踪侦察、快速联动、精确打击,就是破案的杀手锏,警方通过大马失踪儿童官网,快速拉响国家紧急回应警报,就能超前堵截匪徒的部署和谋划。
更可贵的是,有很多商家也纷纷加入寻人大军,包括Grab及KK超市等均热烈响应,Grab在官网张贴寻人启事,KK超市在官网及全国866间门市店的大小屏幕也发布寻人启事。
民众成为警方的寻人耳目,还有网民的众力支撑,都能触动警务工作的“蝴蝶效应”,实现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果断亮剑,让掳童案在迅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公民意识觉醒
可以说,此次失踪女童家慧能平安回家,与家人团聚,应该是警方与公众大力配合,与媒体舆论在互动合力打击犯罪,以及公民意识的觉醒下所促成的成果。
对此掳童案,警方成功扣捕5名涉案嫌犯,并援引刑事法典365条文(非法禁锢)及2017年性侵儿童罪案法令第14(a)条文调查此案。
紧接下来,我们更要致力打造安全城市,通过在策略特区装置天眼,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技术,以及创新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智能警务模式,加强防控犯罪的管理能力,遏制及杜绝掳拐或绑架儿童罪案的发生。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