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略论马智礼“教学好玩”论/林国安

我国新任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日前发表视频谈话,表示将致力于教育制度改革,摈弃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填鸭式教育,让学习和教学变得好玩又愉快。

马智礼的谈话显然是针对当前“教师教学不愉快”和“学生学习不快乐”的现状而发。



先看教师教学如何不愉快。根据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2013年对世界34个国家(经济体)200余所初级中学10万7000名教师和校长进行“教与学国际调查”(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 TALIS )结果,虽然95%我国初中教师表示对工作感到满意,但从所承担职务分析,其工作时间量是超过TALIS 平均水平的。

我国初中教师每周平均工作45.1小时,高于TALIS 平均(38.3小时);我国初中教师每周批改作业(7.4小时)、处理行政作业(5.7小时)、参与学校管理(5小时)、指导课外活动(4.9小时)、进行家校沟通(2.4小时)的时间都显著高于国际均值。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初中教师平均70.8% 的课堂时间用于实际教学,低于TALIS 平均(78.7%),但用于维持课堂纪律和处理行政作业的时间分别为17.5%和11.5%,都超出TALIS 平均值(12.7%;8%)。我国教师课堂时间利用效率显然有待提高。

马智礼也已意识到须要改善教师职务和减轻教师工作负荷,包括减少班级学生人数,聘请助理教师协助教学,减免教师行政与管理业务,让教师教学愉快,专业成长,生活健康。这应该可以对症下药吧。

再看学生的不快乐学习。当前沉重的书包,几乎压弯年轻个体的脊梁;深奥难懂、永远做不完的家庭作业,让学生难展欢颜;为应试而“题海”搏斗,泯灭学生个性发展。



追求教育的真善美

归根究底,“异化”的教育制度,衍生“逃避学校”的教育“不适应者”,自我流失,沦为学习的“逃兵”。“传递中心”的课程制度,要求教师单向传授具有明确结论性的“制度化知识”,强调面向全体和一统性,缺乏适应个性差异的灵活机制,而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再通过记忆知识评定,不容质疑或独立思考。不能胜任这样学习任务的学生,学习自然“落伍”,衍生对课程文化的叛逆和学校文化的对抗,遑论“学习的快乐”!

学生是教育的重要资本,当代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以人为本”的学习者,促成“成功的个人生活”与“功能健全的社会”,岂能因学生学习的不快乐而沾污教育的神圣使命,滞后社会的发展 ?

马智礼倡导“让教学变得愉快又好玩”,自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玩玩乐乐,随心所欲,追求快感的获得。毕竟,“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的成功与愉悦,是建立在艰苦探索与辛勤苦学的基础之上的;盲目“减负”,也不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为让教师愉快教学、学生快乐学习,关键在于追求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真、善、美。

教育的“真”,说的是教育的科学性,即明确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合理配置;和谐师生人际关系与教学关系的构建,以有效发挥教育教学的价值功能。

教育的“善”,是指教育具有崇善性,体现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升华的价值需要。现代社会对教育之善的追求,在于促使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所有学生成为完善的人。其次是实现教育民主,让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自主发展,潜能得到开发,主体创造性获得激扬,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育者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利于缔造和谐友善的学习共同体。

教育的“美”,即教育的艺术性,具体表现为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教育艺术,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以情化育,感染学生,学生舒展个性特长,把学习当成创造美的过程。这样教与学的成果,就是一件艺术佳作,蕴含内在的欣赏价值,让师生心旷神怡,陶醉于深刻的审美体验,获得教育艺术的愉悦。

追求教育教学的真、善、美,关键在于教育自身的蜕变,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教育目的的圆满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妥善处理,教育艺术性的充分挖掘;让教育教学焕发创造的魅力,产生隽永的美感,展现内在的吸引力,这样才能让教师教学愉快、学生学习快乐。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体制的矛盾/林国安

日前,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艾美娜分校)正式动土,主礼嘉宾交通部长陆兆福表示,吉隆坡中华独中(艾美娜分校)是以“Sekolah Menengah Akademik”注册,将采纳“双轨”办学模式,学生须要参加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和独中统一考试;这种模式可资有条件的独中建校发展参考。

鉴于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掣肘,设立新的独中是不可能的事,只能维持现有60所学校而已。这些年来,也只有在特殊政治氛围和难得机遇,才迎来宽柔中学古来分校和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的成立。

准确的说,这两所分校是宽柔中学的“古来校区”和“至达城校区”;法定独中还是60所。陆兆福部长在上述动土礼声称吉隆坡中华独中(艾美娜分校)将会成为我国第64所独中,不知有什么法理依据?

独中建新校无门,另辟蹊径,申请在校本部以外设立校园或分校,缓解学额爆满的窘境,满足区域学子接受母语中等教育的需求。宽柔中学两个分校秉承校本部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成绩斐然,是成功的例子,可作为独中建校发展的典范。

然而,如果像陆兆福部长所说的,吉隆坡中华独中(艾美娜分校)是以“Sekolah Menengah Akademik”注册,采纳“双轨”办学模式,学生须要参加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和独中统一考试。那么,它对独中建校发展未必具有普适性和借鉴意义。人们还会担虑这可能重蹈前朝国阵政府教育部和马华公会倡导的所谓“独中新模式”的覆辙。“独中新模式”衍生至今独中地位仍不明确的关丹中华中学,华社是心存疙瘩的。

问题的主要症结还在于“双轨”办学模式,牵涉独中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是独中推进教育改革不能规避的主要矛盾。

考察独中“双轨”办学模式,其典型特征是校方于正课内为学生提供独中统一课程和国家教育课程,学生可以参加独中统考和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以备多元出路需要,却也凸显“教育异化”现象。

课程结构失衡与臃肿

首先是课程结构失衡与臃肿。“双轨”办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包含独中课程和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些同一科目竟采用两种语文教学(如历史科,两节中文教学,两节国文教学),导致每周总节数超出独中课程标准课时至少20%。

再者,应试导向的课程结构,缺欠必修与选修、分科与综合、学科与活动、统一与校本等课程的多元整合,难以突出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特点,对培养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是一大局限。

其次是受教育者个体的异化。“双轨制”办学,招揽优质生源,以培养少数精英为办学成功标志,忽略了多数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成功机会。而“应试文化”扭曲的学生观与人才观,考试的失败者,唯有面临淘汰的厄运,甚而带着“失败者”的心态步入社会。

独中教育体制,难以确保学生“质的一个都不能少”,毕竟是一种缺憾。

看来,当前独中统一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避免受制于“异化”的办学模式,是独中教育体制改革须要迈出的关键一步。

其它如“双轨制”独中一些高二学生考获SPM文凭之后即离校到国内外大专院校深造,导致高三开不成班、有损民族母语教育学制的完整性,也是影响独中教育体制改革的因素。

坚持民族母语教育理念

独中办学,尽管有其自主性和灵活度,却也诚如其名,展现独立性和民族性,这是华文独中有别于国民中学的优势。

砂拉越政府全面承认独中教育和独中统考文凭,看重的应该就是独中独特的教育价值。

因此,独中办学者实宜摆正思想方法,规避认识误区,坚持民族母语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对于建校发展,不仅仅在于增加学额,拓展生源,而是完善独中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民族母语教育质量的战略规划。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