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疫情让我们反思/李慧珊博士

大马疫情告急,最终迎来全面封锁(FMCO)。

很多人的生活都因为疫情而遭受到毁灭性打击,但世上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若我们无法改变他们,那么不如接受现实,认真防疫,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所能做到的事。

FMCO,我们可以做的有什么呢?最近我在面簿上阅读到网络段子手八耐舜子所画的漫画《免疫力与人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借此机会向各位读者们分享我个人的心得以及想法。

第一篇:“同一辆巴士上,有人会被病毒传染,有人相安无事,这就是身体的免疫。”

对于身体的免疫,当然除了适量运动及均衡饮食之外,唯一能够帮助人类战胜病毒的只有疫苗了。

守护财富代代相传

这一点我们倒不必担心,因为大马人对于接种疫苗基本上保持乐观态度。政府开放预约接种阿斯利康疫苗的100万个名额瞬间就爆满,很多人甚至是一针难求。

这是好事一桩,但是我们现在平均每天注射的数量与政府所设定每天打上15万剂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在疫苗接种的效率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第二篇:“如果封城隔离,有人一年不愁吃穿,有人一星期就拮据,这就是财务的免疫。”

疫情之下,无数人在感慨,早知今日,当初我就多储蓄一些了,今天也能不至于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是的,如果我们不懂得守住财富,就算赚再多钱也终将化为乌有。有钱人之所以是有钱人,是因为他们懂得守护财富,并且将财富代代相传。

第三篇:“一样的灾难,有人阳光积极向上,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视他人,这是心理的免疫。”

无畏无惧活好每日

疫情不仅让很多人失去收入来源,也让人与人的距离变得更加远,因此我们心里多多少少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焦虑、恐惧和无助等等。

长期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不只是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各方面,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悲观或是染上各种疾病。

相反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感激、满足、愉悦、幸福等,则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豁达。除了做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外,保持正向的观念更重要,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是被我们的意识所左右的。林肯说过,多半的人都可以决定自己要有多快乐,因为快乐源于人的内心,而非外来之物。

每个人的今天都是在为昨天买单,而明天的你也将为今天买单。疫情除了带来苦难,为我们带来难得的反思机会。认识自己的不足,无所畏惧地活好每一天,就是对自己和上帝所能负上的最好的责任。 (作者为拉曼大学副教授)

反应

 

言论

合约医生何去何从/李慧珊博士

想起那段在校园的时光里,懵懂无知的我们在填写“我的自愿”的时候,医生作为一个伟岸的形象是多少孩子们的憧憬。但理想很完美,现实却很骨感;大马有这么一群医生,他们救死扶伤,为国家公共卫生鞠躬尽瘁,但他们的努力换来的终究只有一纸合约。

大马冠病疫情肆虐,前线人员早已体力透支,但大马一群合约医生非但没有受到体恤,反而因面临着薪资福利不平等,缺乏就业保障等问题而被迫辞职。

另一方面,国内的多家医院则由于疫情而面对医生慌的窘境。一边是过剩的医学生,一边是严重的医生荒,大马的医疗体系究竟怎么了?

什么是合约医生?这一切都得追溯回到大马医疗体系的发展史。在1960年时,我国只有3家公立医学系。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每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拥有收入保证和社会地位高的医生。在大马医疗体系逐渐成熟的前提下,医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随着庞大的需求而快速增长。到了今天,单我国就设有34所医学院,而这还不包括海归的医生。在没有良好的管制下,医生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

马来西亚医药协会主席苏巴马念形容我国为生产医生最大的工厂,玲琅满目的医学机构增大了医生的供给,但由于政府医院、医院床位和政府诊所并没有相应增加,因此出现了医疗人才市场过剩的问题。因此,许多医生一直处在等待当实习医生的机会,有者甚至必须等超过一年以上,可谓一“习”难求。为了“解决”这个困扰我国已久的问题,政府创造了“合约医生”。

无法获专科培训

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虽然解决了眼下的问题,却也衍生出了另外的问题。合约医生除了无法获得专科培训,他们的薪资调整计划以及职业发展也非常受限。

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只要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不是吗?做着同样的工,但是却拿着比别人少的薪酬还要面对朝不保夕的问题,任谁都无法接受吧。

就这样,这颗定时炸弹进入了其倒数阶段中,等待着爆炸的一天。

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点,政府责无旁贷,因为他们所影响的不仅是医生的生计,更是对大马的医疗体系构成严厉的挑战。

对于那些抱有浓烈的热忱想要学习医科的莘莘学子们,也应该重新审视和评估大马目前医学界的情况。

医生作为热门的全民志愿,报读的人数是逐年增加,但在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的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才能做出最有利于我们的选择。

就算是猪,只要站在风口上都会飞天;就算是拿破仑再世,只要是站在枪口上,也依旧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作者为拉曼大学副教授)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