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疯狂之后的冷静/史轩豪

近年来,凡是接触区块链和虚拟货币的人,势必都听过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ICO和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的概念很相似,即向群众募资,只不过ICO发行的是虚拟“代币”。

由于区块链的盛行,市面上出现许多ICO白皮书,筹资的金额与速度亦令人难以想象。根据ICO知名网站CoinSchedule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期,各种初创公司通过ICO筹集了高达119亿美元,远超过去年一整年的38.8亿美元,相信这个数字还会持续发酵中。



数字的狂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ICO的发展是趋向健全和正面的,但是,《华尔街日报》比对全球1450 份ICO 白皮书,发现近两成内容为抄袭、ICO 团队与组织成员造假、或允诺夸张不实的报酬,属于高风险ICO。

美国ICO 顾问公司Satis Group 于今年3 月发布的报告指出,所有ICO 案件高达81%属于骗局,仅8%成功上市交易;美国波士顿卡罗尔管理学院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ICO从代币到上架交易所,开盘价平均涨幅高达179%,持有其平均只有16天。

高回酬蒙蔽人类的理性

此时,不禁让人想起世界最早的经济泡沫事件——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狂热”事件。郁金香狂热事件的发生主因是“贪婪”作祟,许多人听到暴利的回酬时,一窝蜂掏钱投资,后来才发现是一场骗局。同理,ICO的狂热导致部分心怀不轨的团队利用ICO名义,结合高回酬作为卖点,挑起人性的贪婪,短时间内筹措上亿美元。



早前退出区块链圈的中国区块链风云人物,并自称“中国比特币首富”的李笑来,当年推出Press.One的ICO项目,连白皮书都懒得写,却能在一个多月内募资十多亿人民币,别无他因,高回酬的数字蒙蔽了人类的理性。这群人打从一开始就发行没有价值、没有用途的“空气币”,利用资讯不对成,炒作消息把币值拉高,吸引散户买币后,再快速脱手套现,导致散户被套牢。

有些团队甚至一开始就没打算实现项目,募款之后就逃之夭夭。如此一来,原本推动区块链发展的ICO已沦为众人心中的华丽诈骗术。就连我国国家银行和证券委员会皆表示,未经允许及从事ICO 业务,恐触犯相关法规,并会采取法律行动。许多国家也对ICO保持监管且禁止的态度。

难道ICO只剩下人人喊打的诈骗手段吗?其实,市面上依然拥有认真且用心的团队在发展区块链,更希望借由ICO来完成理想。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抗拒,而是理性看待,同时在众多项目中分析出哪些才是真正的ICO项目。

理性分析网站与白皮书

对有兴趣的朋友而言,可从两方面判断ICO项目的真实性,即团队网站和白皮书。首先,ICO的网站是否拥有加密凭证——“HTTPS”(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的网域。HTTPS开发目的是能够加密信息,以免敏感信息被第三方获取,所以,当相关的ICO网站仍旧采用不安全“HTTP”,表示该团队对于用户的隐私和安全并不重视,那么,投资者要重新考量该团队的态度了。

其二,细读和验证白皮书是非常重要的。透过白皮书可看出相关项目的真伪与严谨。首先,相关白皮书原创还是抄袭,同时是否说明该项目哪些痛点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运用筹措资金的方式、发展蓝图、消息更新等等。其次,ICO团队是否真有其人,还是盗用其他人的照片,同时相关团队的背景是否属实等等。最简单的检视方式,就是白皮书是否有夸大其词,并保证高获利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警觉的字眼。

其实,当市面上出现一片疯狂的狼藉,不仅仅考验我们冷静的脑袋和知识的含量,同时也让市场重新洗牌,去芜存菁,保留好ICO项目,摒弃毒瘤,才是让区块链的发展走向正轨。

反应

 

要闻

坠虚拟货币投资骗局 老汉40万“冻过水”

(峇株巴辖7日讯)误信虚假的虚拟货币投资计划,64岁男子前后汇入40万900令吉,直至被指其投资户头遭到美国财政部冻结,需缴付总投资额的3%方可解冻时,才警觉受骗。

峇株巴辖警区代主任沙鲁安努警监发表文告吁请民众勿轻易相信高回酬投资计划。

称户头被美国冻结

他指出,受害者是于今年3月在脸书认识一名陌生人,过后通过WhatsApp与对方保持联系。对方献议受害者通过kakauet.com参与可带来高回酬的虚拟货币投资计划,并要求受害者在相关平台输入个人资料。

需缴投资额3%解冻

他说,4月3日至6月18日期间,受害者分阶段汇入40万900令吉至8个不同的银行户头。

“受害者过后收到对方的讯息,指其投资户头被美国财政部冻结,需要缴付总投资额的3%才可解冻,但受害者怀疑自己受骗而拒绝。”

沙鲁安努指出,警方已援引刑事法典420条文调查此案。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