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社会主义政党有明天吗?/谢诗坚

社会主义理念在马来西亚非新鲜的政治思潮;尤其是1917年苏共推翻沙皇统治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1949年中共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起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后更形成一股潮流,虽然马共在1930年成立,但在1948年后被宣布为非法组织,造成马来亚民主同盟就同时自我消失,而马来国民党也在两年后(1950年)被查封,英殖民政府指这两个政党被共党渗透。继后在1951年出现马来亚劳工党填补左翼运动留下的空隙。接着在1955年出现的人民党也是用以填补马来国民党留下的政治真空。

这两个声称为社会主义的政党原先服膺于费边社会主义和宪制斗争的社会主义,基本上是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社会主义”,也是改良社会主义,接纳资本主义体系。同样的,在1959年成立的砂拉越人民联合党,也是高举反殖的社会主义旗帜。



1962年,这些左翼政党结成“五邦社会主义阵线”,全面向执政集团对峙。所谓的五邦是指新加坡、马来亚、汶莱、砂拉越及沙巴。

这一股力量与印尼的苏卡诺总统的反马来西亚立场是接近的。印尼认为英国蓄意成立马来西亚联邦是用来克制和瓦解它一向以来主张的“大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马来亚左翼政党认为东马应先自治再来谈合并。结果在西方国家及联合国支持下,马来西亚于1963年9月16日成立。

1963年,又一个声称“社会主义”的政党-国民议会党在前农长阿都亚兹领导下也加入“社阵”(社会主义阵线),成为反马来西亚的一员。

与中国打交道安抚华社

讵料1964年的大选,左翼政党阴沟里翻船,只剩两名国会议员。翌年反对党领袖被捕,包括国民议会党主席阿都亚兹、伊党主席布哈鲁丁、社阵主席哈斯诺及劳工党主席依萨。而在1962年时,人民党主席布斯达曼已被捕,政府指责这些人意图在巴基斯坦设立“流亡政府”。



1969年的大选终于全面洗牌,马来西亚政局转入一个没有左翼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阵线。这一年的大选成绩揭晓之后,突然爆发了五一三种族冲突流血事件,马来西亚的政治史也因之而改写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敦拉萨抢先在1970年推出新经济政策,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给华裔带来困扰和不满,也就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

为了安抚华社对政府政策转变的不适应,敦拉萨大胆地启动与共产国家打交道的大门;尤其是国内仍有马共的组织且在进行武装斗争之际,敦拉萨却勇往直前在1974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

这一振奋人心的大突破使许多海外华人,特别是马来西亚华人所热切盼望多年的成果。

在敦拉萨成功地扭转执政党的弱势后,他也在1974年收编相关的反对党(除了民主行动党及砂拉越的国民党外),将“联盟”扩大成“国阵”(国民阵线)。

自此之后,国阵在下来的大选都处于无往不利的顺境中,从1974年起到2008年的34年间,国阵未逢对手,反对党不但四分五裂,也难构成对国阵的威胁。但2008年后,选举结果又改变了政治大格局,只是社会主义找不回已失落的“光环”。

理念模糊难成第三势力

当中国在1976年结束文革,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后,也冲击马新的政党在后来脱掉“社会主义”大衣。如在2003年并入公正党的人民党已换上“社会正义”的外交。至于民政党和行动党也分别在2004年将“温和社会主义”及“民主社会主义”字眼从政纲中移开。

当下唯一坚持社会主义理念的“社会主义党”是在1998年获注册,却一直未被反对党(希望联盟)接纳成为一员,只能在过去两届依附公正党参选,未具独立地位,因而本届决定自行上路,但声势不大。除了预先宣布将派出5国12州候选人角逐外,也在政纲中强调收回私有化的国家资产。

另一方面,人民党的社会主义理念已告模糊。虽近期因招兵买马,企图成为一股力量(第三势力),但看不到其政纲还在坚持社会主义,其他反对党也因活动力不强,领导人属生面孔,一时之间发展成第三势力也不容乐观。

以此推论,社会主义政党还有明天吗?值得深思和探讨。

反应

 

言论

从一党独大到多党共治/谢诗坚博士

真正掀开巫统当家作主的是1955年举行的联合邦普选(独立前)。

在开放的52席中,联盟大捷,总共拿下51席,伊党只获1席(参选13席),拿督翁的国家党全军覆没。另还有46名官委议员。

联盟的东姑阿都拉曼被选为马来亚联合邦首席部长,权力相对被强化;特别是在1957年向英国争取马来亚独立成功,东姑也就从首席部长转身成为马来西亚首任首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由于巫统在选举中占了34席、马华及国大党分别只得15席和2席,根本无法与巫统平起平坐,巫统一党独大的心态也就膨胀起来。以巫统来说,可以分成3个阶段来演绎一党独大为何可以在不同时期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作用。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69年的大选。因为巫统在1955年大胜后随即走向巅峰,从1959年到1969年才因“513”事件爆发,改变国家政治生态。

1969年的大选,选民已不能忍受马华的软弱和巫统的霸权,结果大选出现了政局的大逆转,巫统只有51人中选(参选67席)、马华只有13人中选(参选33席)及国大党2人中选。联盟总共拥有66席,比所需要半数只多出14席。

奇招让巫统重整旗鼓

巫统首次面临这种屈辱的打击,却有奇招让巫统重整旗鼓。

主要是时任首相敦拉萨巧妙地穿针引线下,成功地把反对党收编,包括伊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及砂人联党,也就顺其自然地将联盟扩大成国阵。但后来巫统发现这一改不但未转弱巫统的影响力,反而促成巫统更能左右逢源。这就是巫统的另类一党独大的呈现。

第二波则是发生在1999年大选。马哈迪面对从政以来的第二挫折(第一次是在1969年落选)。虽然崛起的不是拿督斯里安华的公正党,但却扶起了伊斯兰党,它首次拥有27个国席和控制吉兰丹及登嘉楼州政权,意气风发地迫使马哈迪交出其回教国大蓝图。

这意味着巫统为伊党开了另一扇门,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宗教主义。当然马哈迪依然不改其一党独大的招数。

到了2016年,被马哈迪排斥的安华意外地同意与马哈迪合作(加入希盟)以打倒纳吉,但他也没有想到其后果是异乎寻常的。

2018年希盟上台执政。但在两年后(2020年)马哈迪不肯交棒给安华,加剧希盟的斗争。

有趣的是, 原属安华最忠诚的最后一名支持者阿兹敏却背叛安华,转而支持马哈迪不必退位。

马哈迪故态复萌坚持一党独大,他不会因为组成多党共治而改变咄咄逼人的态度,他是一党独大的代表性人物。

后来由伊党主席丹斯里哈迪阿旺爆料,是他与马哈迪策划“喜来登政变”,以促使土团党退出希盟,后者也因之破局而失掉政权,首相职位就落在丹斯里慕尤丁身上。他组成了包括伊党在内的国盟。

宁做老二不成众矢之的

巫统的第三波是在马哈迪、慕尤丁及阿兹敏被清理后,剩下巫统的阿末扎希在选举期间四处活动,终于在2022年圆了安华的首相梦。希盟与国阵联手组成团结政府。

但是巫统的一党独大局面已不复存在,巫统寻求的是宁做老二,也不希望成为众矢之的老大,大马也因之转入多党治国。

关键是巫统仍是一党独大的心态吗?或者只求保住现状?不然还是有得乱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