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粤港澳大湾区的聚焦考量(上)/翁诗杰

随着世界产业供应链的日趋区域化、在地化和数字化,“一带一路'”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是无可避免的。以中国不同地域省市的产能和优势,精准的匹配全球不同地区目标国的建设需求, 应非难事。

同理,粤港澳大湾区也不例外,它的深耕聚焦必须针对性的目标导向。当前可供锁定的聚焦分別是以地域、产业和合作群体为考量导向。

【地域聚焦】疫情影响国际秩序

“一带一路”布局全球,支点地域和沿线节点国当然不少。随着疫情爆发,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影响着国际秩序的蜕变,曾经浓墨重彩的支点地域不一定仍适宜作为疫后推进“一带一路”的重点;同样的,过去的非焦点地域,或许今非昔比,基于战略考量,一跃成为有待深耕细作的焦点地域也未尝不可。

以当前受疫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衡量,疫后仍具活力生机的市场,当推亚洲。在聚焦亚洲的当儿,中方要甄选重点的深耕地域,必须考虑的标准离不开战略的考量和外交关系的亲疏。以目前的形势看来,除了中国本土,境外东北亚的日韩两国,政治上备受美国的掌控,因此应该不会是首选。

南亚具有市场潜能的印度,碍于边境冲突导致中、印关系紧张,因此现阶段也还不是深耕之地。其他环印度洋的南亚国家,包括对华友好的巴基斯坦在内 ,其国内发展的需求,或许更能与中国其他省市的优势产能相互契合。

相对的,东盟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经济体,尽管去年(2020年)疫情肆虐,东盟与华的贸易量却逆势增长,首次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进一步夯实了双方相互依存紧密的经贸关系。这对疫情后东盟的经济复苏尤为重要。

就地缘政治而言,这良好势头来的正是时候,恰好可作为今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30周年的献礼。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互信,从而抵消美国就南海水域主权的争议而刻意凸显的矛盾。它在当前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蠢蠢欲动的势头中,更是树立了一块耀眼的多边主义国际合作的样板。

与此同时,目前在中国已启动的 “双循环” 经济发展新格局,其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势必会释放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和动能。中国的国内大循环将加大力度激活内需,为东盟及其他贸易伙伴创造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同时,深化同东盟的合作也将为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强劲的助力,为维护国际产业供应链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正面的作用。

其间,值得瞩目的中方外交表态是,前不久中国国务委员,也是中方资深的外交官杨洁篪曾明确表态中国高度重视东盟,将东盟的关系视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并承诺中方会支持东盟设立抗疫基金和紧急医疗物资储备库,以及未来在疫苗研发和分配方面优先向东盟倾斜,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这可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域性重要抓手。东盟作为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首个进驻点,自然应该是今后深耕细作的焦点地域。

【产业聚焦】构建高新科技枢纽

‘一带一路’ 的布局,产业生态的重塑和洗牌似已无可避免。已初见端倪的,首推医用物资,尤其是个人防护装备和防控疫情的疫苗。由于经过疫情的教训,医用物资的重要性已提高到战略物资的高度。

全球个人防护装备的产业供应链,势必会重新布局。在美国及其盟友的政策胁迫和奖掖诱惑下,一些驻华的外资厂商外迁布点或无可避免,但同样的,中国也可挟其产能优势进驻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中外联手另辟新产业供应链的理想沃土。

至于其它管控大流行传染病的追踪系统,虽在西方国家或会引起侵犯私隐的争议,可它在发展中国家应有可观的发展空间。因此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科技可发展为中国下一波往外输出的重点。中方可借“技术转移”、“技术分享” 等方式广结善缘、促进友谊。一方面既可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又可兼得地缘政治红利。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日益普及,在中国已深植社会各阶层的移动支付,席卷全球重塑人类生活模式的日子应已到来。

这会是中国下一波推进“一带一路”的理想抓手。盘点现有的相关资源,中国名列前沿的数字化科技,且可辐射全球的抓手自是不缺。惟须省思的倒是其落地的模式。

值此新的发展阶段,单纯的为新产业、新抓手开拓海外市场或传统的“出海布点”,已逐渐不能因应当前的变局。发展中国家渴求开创本身产业供应链的意愿日益普遍,但本土产能的短板,却始终还是个障碍。纯外资的进驻,虽能因应市场需求于一时,但任何只重市场效益,吝于技术转移的落地模式,毕竟有其局限。由于东道国社会的“获得感”不强,这往往会成为当地民粹政治炒作议题的对象。

在这前提下,中方可考虑以新模式出击,把移动金融、云计算、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已日趋成熟的科技产能,按海外市场条件的成熟度,结合地缘,走向世界。已经进驻海外和准备‘出海’ 的中资企业应该以本身的科技优势为基础,结合东道国当地的产、学、研领域资源,打造出具有在地人文色彩的新产品。这将形成一种崭新的 “中国智造” ( powered by China )特色,引领友好的节点国科技向前迈进。

可以预期的是,新兴产业群将把大湾区综合构建成一个新的高新科技枢纽,以便辐射整个东盟,乃至全球一带一路的节点国。

毫无疑问,这将进一步丰富“一带一路”的项目抓手,并借“中国智造” 的模式,让中国的智慧产品在全球遍地开花。

平心而论,要落实“遍地开花”可不是空话,它讲求的是软实力。中国产能,配上中国智慧,若能以“中国智造”的形态惠泽友邦,让战略伙伴分沾光环、与有荣焉,相信这比任何形式的友好互动,更能融入东道国社会,进而为“民心相通” 添砖加瓦;为“一带一路”的推进加分。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香港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广东/邱立本

【封面笔记】邱立本·《亚洲周刊》总编辑

广东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超越前进,故乡旧貌换新颜,香港人不能再用俯视的眼光看广东,而是需要换一个新视角,并融入它快速变化的身影,淬炼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广东是香港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估计80%至90%香港人都是来自广东,那是祖辈梦系魂牵之地,历尽沧桑,在冷战时期,咫尺天涯,故乡是这么近,那么远。

尤其在60年代,中国大陆历经政治狂飙和自然灾害,香港人都要寄粮油包裹回广东乡下,接济亲戚。故乡成为悲情的代名词,近乡情怯,故乡曾经是港人心理距离很远的地方。

到了1980和1990年代改革开放,有些港人回乡日趋频繁,甚至是回去开工厂、做生意,却看到很多负面印象,脏乱、失序、贪腐、低效。经济上比起香港差了一大截,港币汇价也凌驾人民币,不少香港人回去广东老家,都是站在俯角的视野来看故乡的一切。

但历史的讽刺是,在过去10年间,中国突飞猛进,香港人回到广东,往往发现广州与深圳等地都在飞快发展,而佛山、东莞、惠州等二三线城市,也迎头赶上。主要是广东产业政策的“腾笼换鸟”,不再是靠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厂,而是数字化转型,往高端制造业和高新科技领域发展,创造更多竞争力强大的企业,包括华为、腾讯、大疆、华大基因、商汤科技等,都在全球名列前茅,提振经济。

汽车生产重镇

广东也是全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省份,比亚迪以深圳为基地,成为电动车的先锋,辐射全球。

广州也是汽车生产的重镇,广汽的埃安Aion在全国赫赫有名,而中日合作的广州本田和广州丰田都在全国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如今广东一年生产的汽车高达510多万辆,高居全国冠军,而新能源车占了250多万辆,傲视全球。

广东的经济也和基建的井喷式发展息息相关,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港珠澳大桥从桥变成隧道,被视为工程奇迹,刚刚落成的深中通道,使得深圳到中山的路程缩短到半小时。而广东的高铁线长达3000公里,成为全国第一,最近通车的汕头到汕尾的汕汕高铁,打造一小时生活圈,广州到湛江高铁,连结省会与粤西。几条高铁还在兴建中,包括深圳到江门的深江高铁和珠海到肇庆的深肇高铁等,让广东成为全国的高铁先锋。

广州南沙的自动化货柜码头全部数字化处理,大型的码头空无一人,都是靠北斗卫星和自动化驾驶技术来处理集装箱的装卸,令人叹为观止。这都展示广东的基建实力和最新科技实践的动力,不仅是全国第一,也在全球位于先列。

香港人在复活节和清明节假期,共有300多万人次到大湾区消费,在现代化的商场内游玩,也感受广东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甚至是超越前进,在移动支付、数字化应用领域,都胜过香港。

故乡旧貌换新颜,香港人不但需要换一个新的视角看广东,还要融入它快速变化的身影,淬炼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相关新闻:

大湾区海陆空突破 城际地铁低空经济刺激房市

跨城基建路通财通 大湾区房市走出低迷

大湾区深中通道 推动软硬对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