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红纸背后的文化传承/蔡威尔

红纸背后有一些故事。

华人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等,但是真正能带进课堂让所有学习汉语的外族人感受到的,莫过于自己用毛笔字写出来的春联。



身为华文教师,我决定要安排学生学写书法,就与实习生到邻近的书局找挥春用的红纸与毛笔。原以为新加坡这样国际化又聚集众多华人的大城市,寻找文房四宝应该不会是什么难事,不料走遍了整座购物商场,在偌大的连锁书局中寻觅书写用的红纸与毛笔墨汁原来才是最难的事。

在商场中一无所获,想到邻近还有一间家庭式小书店,前往查看时,满头白发的婆婆了解我们的目的之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那种红纸已没有卖了,可能要到书城去找;而毛笔还有两支,你们可以看看。”我们俩看着架子上仅存的两支毛笔,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滞销几年,早就无人问津的东西,在有限的选择之下,我们只能两手空空的走出大门。

周末回到新山,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进离家最近的那间书局,问老板娘有没有红纸。“有啊!你要写春联的对吧?要什么款式的?有金粉的还是没金粉的?”老板娘一口气给了我好多选项。

狮城中华传统文化渐淡

新山和新加坡名气没法相比,我家外面的那间书局也没有名气,没有购物商场中有着气派装修和全岛链锁的噱头,没有需要办了会员卡才能打折的规定,也没有摆放整齐员工众多制服统一的排场,但是论货品的多元性、价格的公道、与书局背后所应当承载的文化性,我们是全胜的。



一座号称容纳百川、自由开放、文化多元,准备将自己打造成东南亚文化中心的现代大都会,竟然没办法找到一张在新山书店就能买到的一“虽然会掉色却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红纸。

狮城文化不以中国为中心    这也许不说明什么,开在大商场中的连锁书店原本就会汰换掉销量不高的商品,而必须在有限的货架空间上摆放更具有销售价值的东西。即使是我家外面的小书店,红纸相信绝对不是热销的商品,但是有存货与没存货的差异背后却代表了很深的意义。

在现今功利、浮躁、又急于求成的社会中,书法这件需要时间去培养的习惯早就渐渐地没落。但是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作为一个华人占了全国总人口七成的国度,这项文化已经荡然无存。

“文化”无法被量化,不能给它标价,也没有统一价格。无论是画作、书法、音乐、服装、影像,种种的艺术产物都装载了文化的素养,价格有的也许会很高,那是因为创作者自身的附加价值而产生的“价值”。

新加坡会发展成一个有着独特文化的国度,但绝不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以外有着最完整中华文化的国度,相反的,马来西亚更有朝向这方面发展的机会。

反应

 

言论

勿忘大马是我们祖国/黄瑞泰

1956年,作为时任教总主席的林连玉老师给《马来前锋报》的开斋节特辑写其著名的〈心理的建设〉一文,文中的为尚未建国的马来亚(后来的马来西亚)提出了两个建议,分别是共存共荣的观念以及以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的观念,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想法,至今仍然适用。

林连玉老师所提出的这两个理念是我国华人在这个土地生活的基本信念,尤其是第三、第四代华人的出现,本地华人早已将马来西亚视为第一家乡,把马来西亚视为自己的祖国,这在过去是无人可以质疑的。

共存共荣正是多元文化的象征,华社普遍推崇多元文化理念,唯有透过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接受多元的文化传承,才能延续我国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这正好也是独立至今华社极力维护的基本信念。

过去巫统主导的政治环境中塑造了马来人社会团结一致的印象,华社则以一种抵抗国家意识形态的打压而团结一致的合作,如此一来华巫两个群体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华人社会与巫裔两个社群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存在。

只是这种以族群文化身分划分表面看起来稳固的共同体,在近年来国际局势的丕变,包括中国经济崛起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及以巴冲突在我国回教徒社群带来的冲击下,却显得脆弱不堪,华人社会对于中国崛起有不同想象与期待,巫裔社群内部对于马来人身分也有不同的讨论,改变了国内的政治版图与加剧族群间的误解。

坠入身分冲突情境

对我国华社来说,中国崛起给了很多人不同的想象与期待,甚至渴望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能够带领我国华社逃脱长久以来的的意识形态困境,只是这样的期待对自己的身分及国家认同产生不同的矛盾,使得很多人坠入另一个身分冲突的情境。

或许林连玉老师〈心理的建设〉一文所提出的概念可以作为今天华社困境的提醒。我们的第一家乡是马来西亚,当我们享受这片土地所有的好时,也该思考如何解决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挑战,而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只能够往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身上找寻,而不是透过外来的力量能够解决的。

中国的崛起或许能够带给我们更大的市场与更好的经济契机,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政治、社会,甚至是文化发展在这个改变中就会变好,长久的问题就能够被解决,尤其是国内所面对的政治、族群关系的问题更不可能会因为中国因素而得到缓解。

大家还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片土地本来就汇集了不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的人群。唯有通过彼此互动、磨合才能够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和平共处。

作为移民的后代,华社应该要理解这里才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崛起或许可以锦上添花,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马来西亚才是我们的祖国。

林连玉老师在六十八年前的呼吁,是一个超越时代和社会的见解。在整个族群与文化日益撕裂的今天,我们仍需要时刻叮咛自己勿忘共存共荣和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这两个号召,让马来西亚可以度过矛盾与分裂,走向更好地未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