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纳吉倒数归来? 绿潮已经消退?/拿督郭清江

近几个月来,有关允许前首相纳吉在家服刑特赦附录的传闻不绝于耳;但是,一直没有人出来证实。连作为此事的核心人物之一——时任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陛下,始终没有针对这份重要的附录说过一句话。

首相安华现在面对千夫所指,反对党骂他欺君不执行特赦附录。呵呵!或许安华也有他说不出口的内情。

不过,彭亨州王宫发函证实这份神秘特赦附录确实存在的时间点,倒是很有趣。彭亨州王宫是在国家皇宫于1月3日针对特赦课题发表文告后,才在第二天,即1月4日发函证实有此特赦附录。

好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份特赦附录合乎法律程序吗?还有,为甚么政府要隐瞒它的存在?以及何以不执行?谁最不希望看到纳吉这么快走出监狱?伊斯兰党又为何如此热心的为纳吉摇旗呐喊?

反对党尤其是伊斯兰党和土团党等,集中火力抨击安华不执行与隐瞒时任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的御令;巫统内部也开始出现不满党主席扎希阻止党员于1月6日到布城司法宫声援纳吉的声音。

这意味著马来西亚政治局势从现在起直至国会解散之前将风云诡谲,各种背叛、合作再背叛的戏码势必接连上演,波澜不断。

我们要把焦点放在伊斯兰党与纳吉的后续互动,其对团结政府内部合作关系的影响,以及它对巫统内部稳定所造成的冲击,势将成为接下来政治动荡的核心。

与此同时,民主行动党在这场马来人大博弈中如同夹心饼,无论转左、转右,甚至静静都躺著中枪。敦马哈迪与伊党主席哈迪阿旺开始见缝插针,将所有问题归咎于行动党。

安华须兑现改革承诺

已掌握实权的安华必须与时间赛跑,兑现他与希盟政府在大选中许下的改革承诺。否则,不仅难以赢得马来人支持,甚至连华人选票也恐将逐步流失。

先说回这份特赦附录。据称,它是在特赦局会议结束后,由时任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在返回彭亨州途中下达的御令,而非在特赦局会议内作出的决定。

无论如何,随着上诉庭批准纳吉的司法检讨申请,特赦附录是否符合程序的问题,就留待接下来负责审理此案的高庭法官去裁定。

纳吉有意重返政坛

对纳吉而言,特赦附录和在家服刑固然重要,但他真正追求的是如现任首相安华一样的完全特赦。预计纳吉将正式向国家元首苏丹依布拉欣陛下提出完全特赦的申请。

换句话说,纳吉有意重返政坛,而其支持者已为这一天的到来进行倒数。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虽非不可能,却也不简单。进展快慢,完全取决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奕、诚意与政治意愿。

“特赦附录”如同被关在盒子里的精灵,如今盒子被打开,瞬间成了纳吉推动出狱与复出的关键引爆点。

与此同时,伊斯兰党青年团计划在全国报案,指控政府“违抗王命”,并筹备大规模集会,借此发动推翻团结政府的政治攻势,同时向纳吉示好,传递“伊党与你同在”的信息,顺势为其出狱造势。

尽管许多人认为伊斯兰党的“绿潮”效应正在消退,我却不这么认为。伊党其实不断在练兵,通过不断炒作各种政治课题,为绿潮保温。例如,从安顺到新山,伊党表面针对五星红旗,实则利用鱼目混珠的手法,制造火箭与华人社会鼓吹共产主义的假象,借此打击团结政府。

伊党挑起或推波助澜的事件层出不穷:从世俗化罪名的无端指控,到杨巧双通过自传宣扬基督教、倪可敏部门办圣诞活动、KK袜子风波、肉骨茶与新村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争议、中文招牌、中国五星红旗、TIGER啤酒赞助华教义演、林吉祥与陈平的关系、非穆斯林与非土著是贪腐根源的指控、吉打博彩禁令、餐馆清真认证、华小礼堂禁酒等,不一而足。

这一连串的事件已引起华社的不满。

伊党炒作课题巩固势力

伊党炒作这些课题之目的在于巩固绿潮的势力。

面对此等伎俩,我们不禁要问:华社究竟招惹了谁?何错之有?

更重要的是,今天马来人的分裂,是马来人自己造成。马来人不团结,关华人什么屁事?

伊党的政治野心路人皆知,为全面执掌中央政权,它已做好长期部署。同样需要华人票的伊党深知难以短期内赢得非穆斯林支持,乾脆采取全面巩固慕斯林票的策略。

伊党的另一个策略是“不争朝夕、放眼千秋”,他们可以暂时不争首相之职,却依然能够透过执政中央将影响力渗透至公务员体系,然后静待收割政治成果的那一天到来。这种耐心与战略,让其势力以乡村包围城市之势在日益壮大。

因此,他们之前接受了敦马哈迪与慕尤丁任相,接下来就是向纳吉展示诚意,总动员协助纳吉出狱与重返政坛。

这个以宗教挂帅的政党,希望借助纳吉的影响力,助伊党再次重返布城。

这,就是马来人的政治。

反应

 

言论

与其住进山洞,不如了解生命的意义/拿督郭清江

当人类沉迷于各种科技,为人工智能惊叹不已,甚至极度依赖时,没有人可以否认,拥抱科技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然而,为何一些国家的政府却感到忧心,纷纷采取行动,甚至不惜走回头路,高喊要挽救下一代?

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是该丢掉手机,退回山洞过生活,还是任由科技将人类卷入网络黑洞的深渊?或许,答案并非如此极端。与其逃避,不如学会与科技共存,掌握与善用科技,而非被科技所控制;同时,积极的去了解生命的意义。

现在且让我们看看部分国家在近年来所采取的各式各样行动:

●瑞典

2006年,该国的学生还人手一台学习终端机,教科书逐渐实现数字化转型。但到了2022年,教育部认为电子设备对学生们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其中包括孩子们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无法进行深入思考,无法读写长句……,转而调整教学政策,积极推进“去数字化”,重视纸质教科书和动手写字。

●荷兰

荷兰没有任何关于使用社交媒体最低年龄的法律,但政府从2024年1月起陆续禁止全国中小学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但电脑课程、医疗需求等特殊情况除外。

电子设备易让青少年分心

●芬兰  

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在课堂上使用电子设备取代纸本教材,造成青少年容易分心难以集中。因此部分学校开始回归纸本课本,减少笔记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使用。

而芬兰政府正计划对小学进行几项改革,其中就包括加强对学生手机的管理。政府希望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拥有哪些权力来限制手机的使用。

●澳洲

2024年11月28日通过一项法案,禁止16岁以下儿童使用社交媒体,这是世界上针对大型科技公司最严厉的法案之一。

●法国

2023年6月,法国通过一项法律,要求社媒核实用户年龄,15岁以下未成年人必须获得家长同意才能开设社媒账号。

●英国

网络安全法案(Online safety Act)从2025年开始实施,为脸书、YouTube和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设定了更严格的标准,包括适当的年龄限制。

●美国

美国多州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监管,个别通过与正草拟的法案有《马里兰州儿童法》、《停止开发儿童成瘾内容法案》、《纽约儿童数据保护法案》、《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以及《儿童网路安全法》等。

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中国

2019年,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信办)推广“青少年模式”规范未成年人网络浏览行为,禁止未成年用户在晚上10点到早上 6点之间使用移动设备上网。

2023年8月网信办再公布草拟指南,限制16至18岁未成年人使用不超过2小时的智能手机;8岁至16岁每天则限制在1小时内。

●日本

2020年,日本香川县议会通过《网络和游戏成瘾对策条例》,规定未满18岁的儿童平日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周末和节假日不得超过90分钟。

●韩国

2024年8月,韩国执政党国民力量党提交一项议案,寻求立法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以避免学生通过社媒接触有害内容、对手机过度依赖等。

社媒须助抑制有害内容

●新加坡

2023年7月18日互联网行为准则生效,指定社交媒体业者,包括脸书、Instagram、TikTok、推特(现X平台)、YouTube,必须协助,抑制平台上的色情、暴力、自杀和自残、网络霸凌、危害公共卫生,以及鼓励犯罪和有组织犯罪等有害内容。

有人认为,这些行动背后可能隐藏着藉机打压政敌和控制言论与新闻自由的动机。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一些政府的确有可能会借机混水摸鱼。

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政府其实已意识到,一场数字风暴正席卷全球,其对人类乃至下一代的深远影响令人忧心。因此,这些政府不惜反其道而行,倡议减少对科技的依赖。

社会仍未意识危机存在

在我看来,这些行动恐怕已经太迟。整个社会尚未真正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更多人只沉迷于科技的便利与美好,对其潜在的祸害仍嗤之以鼻,甚至视而不见。

当前,网络已成为人类的“呼吸道”,科技化作我们的“手脚”。许多家长甚至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手机,自己则也机不离手,彷佛染上毒瘾般,对网络的依赖难以自拔。

过早让孩子接触与使用手机,并过度依赖虚拟学习与交流,其弊端日益显著,包括学习成效下降、专注力受损、社交能力退化、记忆力衰退、眼疾年轻化、情绪不稳、作息紊乱,甚至导致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或导致儿童价值观扭曲

此外,若家长对孩子的上网行为缺乏节制、监管与引导,任由长期暴露于暴力、色情或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内容,将可能导致价值观扭曲,并增加遭受网络霸凌的风险。

最近,德国公共广播联盟(ARD)及旗下团队STRG_F经过一年调查,披露加密通讯软体Telegram上存在多个骇人的“性侵聊天室”,成员最多达7万人,群组里甚至流传伪装成护发产品的迷药网购连结。

针对这些影响与弊端,我们无法通过"回到山洞"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至少应学会反思,加強本身的新聞素養,善用科技,帮助自己与孩子在科技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塑造正确的人生与价值观,而非沦为手机的奴隶。

我们必须紧记,社交平台如脸书、X平台、TikTok、Instagram和Telegram,或是网站如谷歌等,都并非真正的媒体。他们并不怀有善念或肩负让社会变好的使命感。这些社交平台优先考量自身利益,而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否则怎么会有源源不绝的诈骗网页与内容。

因此,具备责任与使命感的媒体必须不忘初心,更不能被这些以赚钱为唯一目标的社交平台牵著走。

作为人类,世界那么大,我们应该走出网络的牢笼,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透过纸质阅读找回书香的乐趣,并在阅读中体会书中所告诉你的一亿种人生。

我们更要用双眼亲自看世界,而不是任由网络将虚拟的视角强加于你。因为你在萤幕上所见的一切,未必是真实的。正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事万物的表象未必反映其本质,我们需要用心去感悟,方能找到真实与平衡。

今年是《星洲日报》学生阅报计划30周年纪念。在2024年11月30日举行的小学生时事问答比赛、小学生短片制作比赛及海报设计比赛的颁奖仪式结束后,一位来自彭亨州劳勿新巴力华小五年级的学生曾汉星,在指导老师陈泠霖的陪同下,走到我面前。

欣慰阅读在新一代延续

陈老师笑著说:“曾同学是您的读者,他想跟您要一本《总编时间》,可以吗?”

我感到好奇,仔细端详这位第28届小学生时事问答比赛全国优秀奖得主,随即转向站在一旁的父亲曾志杰先生问道:“他平时有看报纸吗?”

曾先生回答说:“有的,除了在婆婆家看报纸,我们也会买报纸让他阅读。”

这样的情景让我倍感欣慰,深刻体会到阅读其实并没有在新一代的心中停止延续或传承。部分看到问题的年轻父母正竭尽所能,引导孩子培养阅读报纸与书本的习惯。

作为媒体人,我深有感触,与其说现代人不再看报纸,不如说他们已对新闻失去了熱情與興趣。同時,人們的新聞素養也是每況愈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