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纳吉在峇东埔“敲山震虎”?/谢诗坚

很显然的,首相纳吉于8月17日直赴峇东埔选区的威省工艺学院(大山脚)与超过2万名的群众席地共进午餐,是向“希盟”“示威”而来。

首相除了希望峇东埔重投国阵怀抱外,也宣布拨款在威中兴建一所带有宿舍的宗教学校。不论结局如何,至少已起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今天的政坛之所以错综复杂,全因正在进行政治斗争的人物在过去是同一阵线的人。整个故事的焦点人物是马哈迪,他在“513”悲剧后促东姑下台。由于“逼宫成功”(东姑在1970年卸职,改由敦拉萨继位成为第二任首相),马哈迪付出了被开除党籍的代价(1969年),但在1971年被敦拉萨迎回巫统。从此他平步青云,官位不断上升,党职也水涨船高,直到1981年接替退位的胡申翁,成为第四任首相。

马哈迪并不厚待安华

在位期间,他引进了安华(1981年)。安华是一名叛逆青年,他领导的Abim (回教青年运动组织)(1973年)在马来社会举足轻重,因此被马哈迪相中,放手让安华“大展身手”。不过马哈迪并不厚待安华,他只能提供一个平台让安华“碰运气”,因为这个选区(峇东埔)是当时伊斯兰党人查比迪所赢得的(1978-1982)(在这之前的10年,是由安华的父亲拥有,原称威中选区,后来分割成峇东埔和大山脚选区)。

即使安华被分配的议席是伊党人拥有,但他动用了全家和Abim成员全面出击,终于拿下峇东埔国席(1982年)。自此之后,峇东埔不仅成为安华起步的基石,也成为安华不变的地标。



当选国会议员后,安华被委为首相署副部长;更在同年角逐巫青团长而以10票之差胜出,当年他的搭档是纳吉。

来到1993年,安华又联合其搭档纳吉组成宏愿队伍,另两位成员是慕尤丁(柔州务大臣)和莫哈末泰益(雪州务大臣)。在红票狂刮下,嘉化峇峇放弃提名党署理主席,安华也就自动当选且成了副首相。

马哈迪对此有所不满,也就在1995年大选后不委纳吉及慕尤丁出任重要部长职;更在1996年的党选中拆掉“宏愿队伍”。最致命的是慕尤丁败选副主席,由马哈迪拉拢的阿都拉(原是1987年党争时属于东姑拉沙里B队的大将)胜出。这意味着“宏愿队伍”随时可能瓦解。

意想不到的是在1998年时,马哈迪突然痛下杀手,将安华党官职全面革除,指后者涉及不道德行为。安华拒绝低头,他在没有官职下卷起了烈火莫熄运动,一时风起云涌地冲击马哈迪政权。

与此同时,马哈迪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将安华扣捕,及后提控上法庭。更在1999年委任阿都拉出任副首相。

另一方面,安华在其夫人旺阿兹莎带领下,成立“国民公正党”。在与行动党和伊党直接合作下,于1999年的大选扶起了伊党(控制丹登两州)及拥有27名国会议员。反之公正党只赢得6个国席(包括旺阿兹莎的峇东埔国席),行动党也只保存10个国席(但林吉祥和加巴星双双不幸落马,失掉国会议员光环)。

在位22年后,马哈迪在2003年把相位让给阿都拉后,他先是对阿都拉的施政没有太大的意见,但有不满阿都拉迟迟不肯委纳吉为副首相,直到马哈迪不断催促下,纳吉才得偿所愿;而马哈迪也算还敦拉萨一个“终生难忘的恩情”。

峇东埔和安华血肉相连

2004年的大选,由于反对党内讧,相互倾轧,旺阿兹莎只能以500多张多数票险胜保住峇东埔最后一盏灯,否则安华政途不妙。

又是另一个奇迹发生在2008年的大选,反对党在一夜之间夺下5个州政权,国会议席也激增至82席(国阵140席)。此时马哈迪一边逼阿都拉辞职,支持纳吉上位,另一边重加入巫统,反映出他对纳吉的“热烈”支持;尤其是在2013年大选时,马哈迪还到峇东埔踩安华的场,有6千人出席其群众大会,但还是撼不倒安华。

未想在2013年大选后,纳吉被认为领军不力,在马哈迪炮轰下又不辞职,结果演变成今天师徒翻脸的局面。

既然峇东埔已和安华血肉相连,因此当2015年安华再次入狱时,还是由旺阿兹莎取回峇东埔国席。

今天的马哈迪已不站在纳吉这一边,而是转站安华这一边。如果马哈迪也到峇东埔展示魅力,不知会有多少人亮相呢?这将会是“民意”的温度表。

反应

 

要闻

借居家服刑课题逞能 安华批在野党“伪君子”

(吉隆坡10日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狠批在野党,试图在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居家服刑的课题上逞英雄。

他指在野党在寻找廉价政治噱头,根本就是伪君子,想当英雄而已。

“我曾听哥打峇鲁国会议员(达基尤丁)从头到脚地批评纳吉,如今却成了伪君子。我可以回答,但需要等法庭程序了断后,我才能在下议院回答。”

安华今日在国会下议院首相问答环节,回答伊斯兰党拿督斯里达基尤丁的附加提问时说,基于法庭正在审理此案,他无法回答跟此案有关的所有问题。

“法律说不能回答,就算我想回答,但基于尊重司法,我无法回答。这还不明白吗?”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