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吉的拂袖离席/许世平
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接受中东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访问时,因为不满主持人穷追猛打迫问富豪刘特佐与蒙古女郎问题,愤而离席。
在采访线上,我们的记者却很少会碰到如此尴尬的事;但我想说的是,好记者虽然坚守中立,但性格却应该强悍,好恶鲜明的,对权势更需要有一种免疫力,要时时保持一种与“大人物”平等的位置,要能提出种种棘手的问题,捕捉那些受争议的受访者逻辑思路里的漏洞。
因为,受议者有时会很狡猾,有时会伪装“迟钝”,有技巧的记者要懂得将他们激动起来,有时还要精心设计,戳穿他的虚伪。
60年代,越南最高领导人阮文绍大肆敛财,他领导下的越南政府更是贪腐滥权;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却访问了这位领袖。
法拉奇在采访前做足功课,掌握全面资料,以及巧妙提问。面对独裁者,她先问他的童年,他很动情地讲述他真实贫苦的童年。随后她话锋一转,问道:“现在你在瑞士、伦敦、巴黎与澳洲银行都有大笔存款与房产,是吗?”
结果,他支支吾吾地辩解,自证他的“清白”,最后却泄漏他的赃财清单。
在权势世界里,有的人就像光滑平面的大理石,不论你抛出什么观点,他都会将问题一下子抛开,特别是那些备受争议的领袖,他们披着厚厚铠甲,严密地隐蔽内在的黑暗,记者必须出奇致胜。
轻视实干者的后果/章龙炎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我国进行国事访问之前及之后,网络世界冒出许多“历史回顾”。最吸引人的是,当时在野、现在在朝且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在社交媒体发布带有“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出卖国家给中国”等讯息的贴文。
纳吉当时因与中国建立密切关系而遭这些政治人物嘲讽与抨击。
时过境迁,对这些“历史回顾”,有人轻描淡写地说,那是政治。意思似乎是:为了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多数人会接受这样的托辞。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
搞政治,需要有一定的高度,尤其是在涉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课题上。综合这些当初在野、后来在朝的政治人物的谈话内容,他们之所以无上限地抨击纳吉,是因为他们没想到真的能从国阵手中赢得政权,对自己的言行也就不设下限。
他们操弄我国与中国关系的课题,主要目的是借此挑拨马来社会反纳吉及他领导的国阵。
吊诡的是,与中国有着剪不断“情意结”的大多数马来西亚华人,却是“义无反顾”反纳吉的族群,而非马来族群。这意味着,希望联盟打出“反中牌”在马来社会中其实是事倍功半。
那纳吉当时是否误读了华人?根据当时的民意,华人整体是较为“亲华”的。
但他们可能认为,与中国建立密切关系是理所当然的,无论谁当首相都不会影响这关系,因此可以毫无顾忌地反纳吉。或者说,是以“告别腐败”为由反纳吉、反国阵。
从这点看,当时的华人在政治上可说是“画地为牢”,被国内政治宣传误导,没有从马来西亚在国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尤其是地缘政治的角度,作为选政府的关键考量。
华人偏好善于演说的领袖
更别说重视首相的国际领导才能了。几乎可以肯定地说,纳吉被“当草”,说明华人偏好强硬或善于演说的领袖,而非实干有为的国家领袖。
你看,纳吉任内与中国合作无间。当时被抨击得体无完肤的计划,如东海岸衔接铁路(东铁)、马中关丹产业园、宝腾—吉利合作、TRX等,希望联盟执政后却脸皮厚厚地“继承”了下来。没有高度的政治,是蛮可悲的。
所以,民主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赠送刻有“东风浩荡,实干兴邦”的锡蜡盘龙雕给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是锦上添花。要是陆兆福把“实干兴邦”送给他的老板,那才是雪中送炭,也可与其老板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