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绿色经济与碳税的博弈/骆雅蕙

随着2025年财政预算案的临近,绿色经济成为热议的焦点。尽管政府明确表示不会在此次预算案中推行碳税,但这并不意味着马来西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经济方面没有新动向。

实际上,全球气候行动的压力、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需求,以及国际市场对低碳发展的要求,都促使马来西亚必须在财政政策中推出更具前瞻性的绿色经济策略。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3年度碳定价趋势与现况报告》,截至2023年3月,全球已有73个国家或次国家级区域采用了碳定价机制,覆盖了全球2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机制主要包括碳税和排放交易系统(ETS)。

报告指出,2022年约有一半的国家提高了碳价,三分之一的国家保持不变,仅不足15%的国家选择降低碳价。全球对碳定价的共识逐渐增强,但各国落实的力度和范围仍然不尽相同。

加大绿色能源投资

在全球范围内,碳税已经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尽管马来西亚政府在即将发布的2025年预算案中并未计划实施碳税,但这种短期的“无税政策”是否能真正解决长远的环境挑战,值得深思。

预计政府可能会加大对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和公众逐步过渡到低碳经济。

与碳税相比,我国政府当前更倾向于采取渐进式的激励措施,而非一刀切的税收政策。政府可能会继续支持大马交易所碳交易平台(Bursa Carbon Exchange)的运行,为企业提供市场化的碳抵消途径。

同时,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加速推进、对电动车产业的补贴政策以及环保产业的税收减免,或将在预算案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软性”政策虽有助于企业过渡,但如果缺乏硬性约束,恐怕无法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

在全球绿色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在本次预算案中作出切实的政策安排,以避免在低碳竞争中被甩在后面。

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

首先,政府可以预测到将会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尤其是在太阳能和风能项目。这不仅是为了减少国内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也是为了应对国际市场日益严苛的碳排放标准。

其次,政府可能会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这包括加强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为企业提供绿色转型基金,促进中小企业在绿色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类似的政策已在此前几年的预算案中有所体现,而2025年预算案有望在这方面进一步加码。

此外,我们预计政府将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更多资金,特别是在公共交通和城市低碳基础设施领域。

电动车的推广、公共交通网络的扩展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将成为预算案中的重点领域。这不仅是为了实现碳减排目标,也是为了提升马来西亚在绿色基础设施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虽然2025年预算案中碳税不太可能登场,但从长期来看,碳税的实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国际碳定价体系的逐步完善,马来西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尤其是来自主要出口市场的碳关税威胁。

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在2026年开始全面实施,届时马来西亚的出口产品将面临更高的碳排放成本。

尽管马来西亚的碳税政策尚未启动,公众对其接受度也颇具争议。根据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东南亚气候展望调查》报告,东盟10个成员国中,约70.4%的受访者支持征收碳税,这一支持率有所上升。

绿色经济趋势不可逆

然而,新加坡、汶莱和柬埔寨的反对声较为明显,这反映出公众对碳税的实际效果和经济负担的担忧。尤其在绿色技术日益发展之际,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经济可承受能力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

推行碳税政策看似遥远,但绿色经济的未来显然已经成为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对于马来西亚来说,2025年预算案可能是一场没有“碳税”的绿色风暴。

政府可以通过其他政策工具,加速绿色经济的转型,为未来的低碳发展铺设道路。

碳税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但它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长远选择。面对全球的绿色浪潮,马来西亚能否抓住这一契机,取决于政府的政策智慧和执行力。

展望2025年财政预算案,尽管碳税依旧悬而未决,但绿色发展政策的推行将逐步加快。绿色经济是不可逆的时代趋势,而马来西亚能否站在潮流之巅,正是这一预算案的关键命题。

 

ADVERTISEMENT

 
 

 

反应

 

商团

卢成全:未来重点领域 马中携手探绿色经济

(北京21日讯)中总总会长丹斯里卢成全说,大马希望通过与中国及其他伙伴国在绿色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领域合作,共同探索绿色经济的创新路径。

他在2024年“一带一路”贸易投资论坛致词说,展望未来,绿色发展和永续发展将成为重点领域。

他指中国一直是大马最大的贸易伙伴。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两国企业在投资、技术转移和合作共建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真正实现了合作共赢。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健龙则说,“一带一路”合作已从最初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大写意”转变为现在落地生根、聚焦重点的“工笔画”,在经贸合作、基础设施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他指11年来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这论坛由中国国际商会、中国贸促会举办,中总总秘书拿督陈镇明也应邀参会。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