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美国优先 VS 中国梦/刘泰安

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每年7月都有一天是深具历史意义的纪念日。



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日,也就是国庆日,纪念美国开国元勋在1776年7月4日在费城通过《独立宣言》,宣布美国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地阐明,一切人类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天赋权利。

7月7日则是中国“七七事变”纪念日,纪念在1937年7月7日夜发生的卢沟桥事变。这一天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8年抗战的起点。

美国今年在欢度国庆日后的第二天,即在7月6日启动了对中国818个类别、总值34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关税,发动了中国所谓“经济史上最大规模贸易战”。这对一切人类追求幸福与自由权利的独立意义,不无讽刺。

中国则在7月6日这一天,也是七七事变纪念日的前夕,宣布对同等规模的美国商品加征25%关税,作出报复。中方事前表示“不打第一枪”,但美国既然坚持开战,中国为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被迫作出必要反击,不失当年保家卫国、抗日精神的意义。

新中国开国领导人毛泽东曾指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10大经济重灾区

美中此际爆发的贸易冲突,无疑就是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并将冲击全球经济。根据总部设在瑞士的百达资产管理公司(Pictet Asset Management)分析,为他国提供原料和倚重出口的国家,将在这次贸易战火中受创最重。10大经济重灾区依次为:卢森堡、台湾、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冰岛、爱尔兰。我国榜上有名,因为中国是我国最大贸易伙伴,主要出口商品有锡、橡胶、棕油、金融服务等。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教父”墨比尔斯(Mark Mobius)警告,逐渐升温的中美贸易战可能不是最糟的状况,更令人担心的迟早会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在7月12日公布进一步对华加征关税的清单,拟对从中国进口的约2000亿美元商品征收10%的关税,或会在8月30日公众咨询结束后生效。美国“狂人”总统特朗普多次威胁,如果中国继续报复,美国最终可能对超过5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那是大约相当于去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总额。

但美国目前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才约值1300亿美元,意味中国无法再以同等规模、同等力度作出报复性征税。中国除非对少额商品征收更高关税,或采取其他措施打击美国在华企业,否则两国贸易战的结果是“美国小伤,中国重伤”。

事实上,贸易战对中国而言颇新鲜,但美国却驾轻就熟,早在过去百年来对多国发动过。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发动对日贸易战,导致日本步入“失落的20年”,经济由强转弱,一蹶不振。如今美国显然想对中国故技重施,遏制中国的崛起。

须满足美国4条件

据报道,白宫已经放话,北京想停战,必须满足美国4个条件如下:

1)给中国1年时间,减少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逼使中国人民币升值,就是一招。

2)对美国开放金融与电子商务市场。此举意在宰杀中国股民,方便美国在中国抢钱。

3)不许中国进行以市场换技术。

4)不许用政府补贴高科技行业政策,具体指不准进行“中国制造2025”。

美国意图逼使中国签下“不平等条约”,从而打击中国未来的阴谋,昭然若揭。

在1950、60年代中国还是一穷二白时,毛泽东尚且敢蔑视美国并宣称“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并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词中,鼓舞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封锁侵略曰:“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今天已非昔日吴下阿蒙的中国,GDP高举世界第二,工业产值超美赶欧,拥有东半球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诸如: 飞龙在天的歼20战机、龙腾四海的航母、潜龙在渊的核潜艇等,还有纵横天下的“一带一路”,席卷全球的“中国制造”等。试问中国会向美国低头求和吗?

归根究底,这场举世瞩目的美中贸易大战可谓“美国优先”与“中国梦”的交锋。前者要让美国再次强大,后者则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者互辅则天下太平,互克则天下大乱!

反应

 

德国之声

释出积极信号 中国明年有望摆脱经济委靡?

(北京13日讯)中国在例行经济决策会议中宣布,明年将推出“更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态度显得“异常紧迫”,被认为是为了应对特朗普2.0的关税冲击。但北京提出的一系列举措,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刺激经济、提振消费者与企业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周四(12月12日)落幕,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亲自发表谈话,宣布明年将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稳住楼市股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这是中国货币政策自2010年底以来第一次出现重大调整,过往多是以“稳健”为基调;有分析也告诉DW,今年会议释出了“异常紧迫”的信号。

美国智库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中国经济研究员李其(Lizzi C. Lee)表示,“更加积极”的财政支出令人联想到冠病疫情初期,而“适度宽松”则类似2009年应对金融风暴的手段。这意味著,北京“表达了其直面挑战的决心”。

中国经济明年将面临内、外两大挑战,包含内需持续疲软,由于房地产长期低迷,消费者仍重视节流胜于开源;而外部因素则是美国总统当选人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中国势必得面臨更多贸易摩擦、关税阻碍。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学者王国臣说,中国强调明年将“更积极有为”应对经济阻力、扩大内需,主要就是为了应对特朗普上台的冲击。但他坦言,中国想透过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发国债等做法,在明年提振经济、摆脱成长停滞,基本上“没有效用”。

“适度宽松”能有效刺激经济吗?

根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会议中强调,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ㄧ,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同时,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透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维持流动性充裕。

王国臣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应该理解为今年已经开始做的,就是人民银行(中国央行)印钞票去买国债”。他分析,这意味着中国明年可能会更大规模买国债,且不只买特别国债,还会买一般发行的国债。

今年9月底,中国央行已推出自冠病疫情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波经济刺激措施,包含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替银行系统释放出约1兆元人民币;11月,中国财政部又推出10兆元人民币的债务融资计划,为地方政府缓解压力。

李其认为,这些措施显示中国领导层愿意做出更多努力,然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北京实际推进的力度。当前追加刺激措施的规模等细节仍不明确。

“如果缺乏更大的透明度和具体的改革支持,这些举措可能仅在短期内提振情绪,无法解决长期挑战,”她说。

王国臣则认为,这几年中国实际上已陷入所谓的“流动性陷阱”,意即尽管货币政策变宽松、利率正在下降,民众仍不愿意出来消费或投资,仍然是把钱存起来,“因为大家不看好未来”。

经济向好的关键在房市

中国每年举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会决定未来一年的经济政策走向,实际的经济成长目标和具体方针,则是在隔年春季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宣布。

北京将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设为5%,根据前3季的官方数据,今年能否“保五”仍具挑战。许多经济学者则分析,中国政府可能将2025年的目标再次定在5%左右,以巩固市场预期。

李其说:“5%的增长目标并非不可达成,但这需要果断的行动,尤其是在稳定房地产方面⋯⋯由于房地产占GDP的20%左右,并代表了70%的家庭财富,持续的危机会削弱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

此外,房市涉及的上下游产业范圍广,一旦景气低迷,百业连带萧条,甚至会影响到地方财政。李其说:“土地销售收入的枯竭以及过度依赖债务投资,使地方政府资金紧张。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削减支出,向企业追缴税款,甚至拘留外地企业家,这些措施损害了推动经济增长所需的信任和活力。”

根据会议,北京承诺将明年将“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并“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

然而王国臣认为,稳住楼市的关键在于由中国政府去收购地方的库存房,“至少让大家觉得房地产的崩盘底线到了 ”,以止住整个房地产的信心下跌。

“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其实今年很清楚都已经看到,发行再多特别国债,也无法改善整个经济状况,”他分析,“经济在衰退,尤其中产阶级的工资在萎缩⋯⋯你的房价降再低(他们)也没有能力付房贷。” 

中国正在完善“工具包”迎战特朗普2.0

特朗普即将在明年1月20日正式就职美国总统,未来美国可能大幅提高对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至60%以上。这可能让中国重振经济之路更为复杂。

王国臣表示,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换算了约13家法人机构的预估数据,中国2025年经济成长率可能落在4.5%,但若加上特朗普上台的因素,在美国对中国祭出60%关税的基础上,中国的经济成长率可能只剩下3%。

中国核心领导层在会议上虽未直接提及中美贸易战,但强调“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作仍面臨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正面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习近平10日在北京会见多位国际经济组织领袖时,则特别向美国喊话:“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违背历史潮流和经济规律,不会有赢家。”

李其分析,中国当前回应特朗普关税战的立场,更倾向于“谨慎应对”而非激烈反制。而从会议内容可见,北京的策略是增强内部韧性,专注于自主技术、消费支出和基础设施投资,以抵御外部冲击。

“同时,中国正在悄然完善‘应对工具包’,以防局势恶化。网络安全调查、加强出口管制以及对外资企业的监管审查都是可能采取的措施。目前,这更像是策略性准备,而非直接对抗。”她说。

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但王国臣认为,中国要达到技术自主必须砸下重本,却又不一定能达到目标,尤其是在供应链全球化的半导体产业方面。与此同时,专注发展科技及工业势必会排挤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科技自主与扩大内需一定会是冲突的”。

李其也说,单靠更多刺激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市场对抗通缩压力、房地产低迷和外部阻力,北京需要正视的是解决结构性弱点、恢复私营部门信心,“以及能否提供可信的后续行动来安抚企业和家庭”。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