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节流的小农思维/章龙炎

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税收;政府的主要职务之一,是再配置资源。

在纳吉的时代,推行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的消费税(或增值税);与此同时,国阵政府根据国家银行的建议,推出了一马人民援助金(BR1M),取消了一些补贴,例如汽油补贴。



有相当部分申请了又得到的一马援助金的,还大骂政府;有人挑战他们,有骨气的不要拿。他们回应说:人民的钱,不拿白不拿。

这样的回应,经典的反映了很多民众对政府运作的无知。这是基本常识。政府收到钱,是政府的钱,不是人民的钱。缴税是公民(指的是那些“符合资格”)的责任;不依法缴交,会受到对付。钱要如何用,由政府决定。

当然,政府单单靠税收,是不足以应付其开销的,因此需要借钱。我们当中很多人把政府借钱(贷款)当作是纯粹的欠债,而不是一种投资,还把他当作是真理。

不提长远利益

好像东海岸铁路计划及隆新高铁计划,就被夸大为浪费钱的计划,绝口不提其长远利益。公共交通的建设和使用,与其他公共设施一样,因为具有“公共”特色——也就是私人无法做到的,经济效益不是首要的考量(但这不等于说可以随意砸钱)。政府医院及政府大学等等,是其他例子。身为平民百姓,我们难道希望政府把这些公共设施当生意来做?



希盟一开始就不断告诉大家这两个大计划浪费钱,但在执政后讲到是另一番话。好像隆新高铁,从取消变成展延,“昂贵”建设成本不再是问题。

而首相敦马哈迪表示有人建议100亿令吉可打造东铁;可是,单单以距离来算,巴生河流域51公里的双溪毛糯-加影捷运,造价都已经210亿令吉,长达688公里的东铁只需100亿令吉,这可能吗?如果可能的话,马来西亚可以一转眼在建造铁路方面成为“天下无敌”了!

华裔同胞总爱以“经济天分”的民族为傲,却对以上所说有关钱的用途,特别是国阵政府用钱,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封闭思维,视开放的商品经济为洪水猛兽,以为节流是好事,开源反而是坏事。

希盟政府以“国债高企”为理由,砍了纳吉时代的许多计划,很多人都叫好,是封闭思维作祟;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希盟政府又放眼其他大计划(如第三国产车),先前被取消的计划变成了展延,恰好证明了“国债高企”根本不是个问题。

用国债高企,政府需要节俭,用来忽悠那些有小农思想的确有奇效,却对那些希望看到市场更加开放(也就更加自由)的人,这是自我束缚,梦魇才开始呢!

反应

 

名家专栏

如何开源,难上加难/胡逸山博士

首相安华也的确很诚实,几乎在他所出席的每个关系到经济或商业的场合,都会带出政府“钱不够用”这课题,每次他身兼财政部长所提出的财政预算案时会如此指出,受邀到一些国内外论坛做主题演说时也不讳言如此。

这一点做法倒是与他的多年头号政敌马哈迪医生颇为相似;后者在第二任期内也是不时如此指出。

那么政府就如我们个人或家庭的理财相似般,钱不够用的话,那就要开源或节流。而这开源主要有两种手法,要不就是增加税收、要不就是举(国)债。

税收方面,有统计指出,在本地真正需要交税者,只不过是所有纳税人里的10%左右,而这10%纳税人里,也不是所有都会乖乖如期全额交税的,欠税、拖税,甚至避税、逃税的,应该也为数不少,所以其实也就只有单位数巴仙的纳税人,是有真正还税的。

撒网收税

由此可见,政府在税收方面,其实还有“广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才有几任前的政府看到这个庞大的税务漏洞,推出消费税(GST,或谓商品与服务税)来企图堵塞之。那消费税可说是撒个很大的,几乎包山包海的税网,只要大家一消费,那就几乎难以避免会不由自主地中税,也自动缴税。

这样的税制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很有效的施行,但放在本地这样的发展中国度就无形中增加了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财务负担,再加上施行起来时的各种繁复要求更让尤其是中小企业烦不胜烦,所以也是导致该届政府后来倒台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之后上台的希盟政府,无论是第一届或当下第二届,也都乖乖地“履行”之前的竞选承诺,废除并不敢重启这影响深远的消费税。以后会不会重启,那就端看时任政府的政治毅力了,因为看来是需要付出沉重的政治代价的。

但是无论如何,本地的税制是的确需要大幅度地重组的,否则在税收方面会一直开不了大源。当然这也是会很考历届政府的理财与政治智慧的。

举债难看?

政府钱不够用,需要开源的另一种做法,那就是举债了。当然,在亚洲传统价值观里,向他人他方借钱,好像是颇为负面的事情,至少是不很光彩的一回事。

但坦白说,各国都在举债,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而已。如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长期以来其政府所举的国债(即美国联邦财政部所发售的债券),数额应该已经是它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25倍了;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久前也发行长期债券。

本地的国债对GDP比例,不过60%左右,理论上是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的。然而,因为之前的系列政府举债、款项却入了一些人口袋的丑闻,如政府作为担保人到今日还在偿还一马公司的债务等的阴影,造成政府在举新债方面还是颇为谨慎的,甚至还通过了财务责任法令,逼使政府要更谨慎理财。

这是值得嘉许的,但同时也就增加了开源的难度。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