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英“脱欧”节奏改变欧政治版图/张敬伟

特蕾莎梅推进英国脱欧的程序已经完成。她可以随时开始和欧盟进行“好说好散”的“离婚”。

本月13日,英国议会通过“脱欧”法案,英国“脱欧”的法律障碍被扫清。16日,女王伊丽莎白签署“脱欧”法案,则意味着特蕾莎梅被授权拥有完全的权力。



对特蕾莎梅而言,这是一个相当棘手但又必须完成的“离婚”游戏。过程相当痛苦但不能有丝毫退缩,因而,特蕾莎梅在3月就启动英国“脱欧”程序。

按照欧盟相关法律规定,特蕾莎一旦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就意味着“激活”“脱欧”程序,英国应在2019年初完成与欧盟其他27个成员国的谈判;如需延长谈判时间,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

欧盟拥有严格而成熟的法律程序,加入欧盟很难,退出也不容易。对英国而言,要在不到两年里完成和27个欧盟成员国的谈判,时间上很紧迫。对特蕾莎政府而言,“脱欧”可能耗费其相当精力。

难拥欧盟统一市场权

不过,由于英国和欧盟已有“好说好散”的缓冲期,加之欧盟内部的核心国家法国和德国,在英国“脱欧”上态度坚决。英国“脱欧”程序也许会很顺畅。目前的问题是,“脱欧”的英国很难拥有欧盟统一市场的权利,除非答应欧盟在人员流动上符合欧盟的要求。



但这显然不可能。英国“脱欧”公投通过,就是因为英国人担心开放的欧盟边境会输入恐怖主义。此外,欧盟内部也不会给英国“特权”,既“脱欧”又享受欧盟共同市场的权利。

现在,特蕾莎梅推动英国“脱欧”也算是正当其时。一方面,英国民众已从最初的公投焦虑中适应过来。此外,经过英国府院博弈和社会各界的发酵和酝酿,英国上下对启动“脱欧”程序已达共识。

欧盟陷大选年混乱

作为老牌的民主国家,无论民主的结果是好是坏,但英国实践民主的程序和社会各界化解分歧的过程可圈可点。

另一方面,欧盟内部陷入大选年带来的混乱。法国的玛丽娜勒庞在选举中一路领先,进入选举第二轮几乎定局。

作为极右翼一方,勒庞的立场更为极端,如果她当选法国总统,不仅要退出欧元区,而且要脱离欧盟。

法国主流政治一方,传统右翼的菲永陷入空饷门丑闻而被调查,中间偏左前经济部长马克龙势头不错,已和勒庞形成了双头对决之势。但在最后的竞选中鹿死谁手,尚难定论。

再次投入德国大选的默克尔总理,虽然民调相对稳健,但也遭遇佩特里这样的右翼政客狙击。好消息是,荷兰大选,右翼败北,给欧洲大选年提振了建制派的信心,但肯定的是欧洲形势充满不确定性。

虽然英国要“脱欧”了,但英国依然是欧洲国家。因而,英国和欧盟的政经形势形成了相互传导的格局。

根据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本月8日发布的经济和财政展望报告,今年英国经济增速预测为2%,高于此前预测的1.4%。这以经济增速不算太高,但在七国集团(G7)中处于第二。这有助于增强英国人“脱欧”的信心,也会减少特蕾莎“脱欧”谈判的阻力,但同样也会影响欧盟大选,甚至会鼓励法国或德国民众将选票投给支持反欧主义的右翼。

鼓励欧盟右翼政党

因而,英国开启“脱欧”进程会彻底改变欧盟乃至欧洲的政治版图。毕竟英国的经济表现给法国、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提供了“脱”而非留在欧洲的范本。这是对欧盟右翼政党和政客的鼓励,也对希望脱离欧元区和欧盟的各国民粹主义者带来了影响。

在法国和德国的大选中,两个国家的民众如何投票,还真的难以预料。

更糟糕的是,让欧洲的“脱欧”主义者兴奋的除了英国,还有美国。特朗普主义固然让欧洲和世界的主流政治家不以为然,但在欧洲的右翼分子看来,却是旗帜。关键是欧洲民众深受难民危机和恐怖主义之害,对于现在的欧盟和各成员国政府已失去信心。

特朗普的排外和“美国优先”,无非对欧盟各国右翼分子和民众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脱离欧盟这个庞大但无所作为的政治负担,才能轻装前进,这是英国“脱欧”留给欧洲人的印象。像英国那样,也许会成为欧洲的主流民意。

欧盟向何处去?欧洲的未来在哪里?也许正如中国一句俗语所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反应

 

国际

欧盟前英国脱欧谈判代表 巴尼耶出任法国新总理

(巴黎5日讯)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欧盟前英国脱欧谈判代表巴尼耶为法国新任总理。

据报道,经过数周谈判,马克龙全天任命现年巴尼耶(73岁)为新总理。

巴尼耶是法国保守派亲欧洲的政治人物,曾于2016年至2021年领导欧盟与英国的脱欧谈判,早前曾在法国多届政府中任职,还担任过欧盟委员。

巴尼耶是接替最年轻的总理阿塔尔 (35岁)。巴尼耶必须努力组建一个能够经受议会谴责与弹劾的政府,以结束过去50年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

今年7月7日,阿塔尔宣布,由于他所代表的执政复兴党未能在议会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遵循法国政治传统和个人原则,辞去总理职务。他8日向总统马克龙递交辞呈,后者决定让他暂时留任,以确保国家稳定,到巴黎奥运会结束后再处理。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