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英国工党绝地反击/谢诗坚

由于英国大选出现逆转结果,原本不被看好的工党突然再次冒出头来,也就使到舆论不得不重新评估工党的未来。

就英国历史而言,1215年英国国王与贵族签署《自由大宪章》,奠定人权与民主(处事公正与不得随意逮捕)。1227年,议会首开先河罢黜爱德华二世,并立其长子为国王,开创议会弹劾国王的先例。



1642年,议会与国王发生冲突,导致内战,延至1688年议会派取得胜利,史称“光荣革命”,并在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是为“君主立宪”之滥觞(到了1832年,议会成了最高权力机关)。

当时英国议会已出现王党(托利党)及民党(辉格党)及后才赋予人民选举权。1868年托利党和辉格党也演变成保守党及自由党,两党轮流执政,两线制因而成形。

非纯粹社会主义党

不过在进入廿世纪时,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终于出现了,这个由哈迪(Keir Hardie)创立(其中一人)的政党取名为工党。在1900年2月27日正式成立,而哈迪也被选为第一位党魁。

其实这个政党是联合了原先存在的小党,如独立工党、费边社、社会民主联盟和苏格兰工党,形成比较完整的政党,但它并非纯粹的社会主义党。



在1889年时,由费边主义社和自由主义者组成的“进步党”控制了第一次选举的伦敦市议会。

当1900年工党成立时,也适逢大选年,工党只有两人当选国会议员,其他归保守党和自由党。但在1924年的大选,工党首次取得执政权(属少数派政府),而在1929-1931年的工党第二次执政。

不幸的在同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在工党领袖拉姆齐麦克唐纳无法应对大萧条下,只得辞职,由乔治五世国王委托保守党及自由党组成联合政府,以克服经济灾难。

在此之后,工党一直与执政擦肩而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党才告扬眉吐气,从1945年到1951年,在艾德礼首相领导下,他走的是右倾路线而不是左翼路线,更与马克思主义挂不上钩。

举个例子,1946年英国准备在马来亚实施新政制时,因马来人的大团结导致英国政府改弦易辙,单独与巫统另行商议新的宪制,于是《马来亚联合邦协定》在1948年出炉了。

布莱尔辟“第三条路”

也是在同一年,英国在马新实施紧急法令,并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1948年6月20日),大举逮捕和驱逐华人回中国;尤其令华社不满的是,英殖民政府将50万马来亚的华人赶入“新村”,实行监控,以切断对马共的经援。

即使艾德礼政府在1950年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也改变不了马新华人怨恨工党的背叛。

1979年保守党出了一个铁娘子撒切尔,终于把工党赶下台,直到1997年工党的布莱尔才得以重夺江山,他以“第三条道路”为口号,放弃工党的激进左翼政策,将之重新定位,大动作修改社会主义党纲。

这种所谓“第三条道路”的说辞属于对社会主义政纲的否定,说穿了也就是修正主义。因此布莱尔主政期间是资本主义的执行人,不是社会主义的带路人;甚至他在2003年与美国联手全面进攻伊拉克,挫败萨达姆政权,引发恶评如潮,包括现任工党领袖科尔宾。

马克思主义不死灵魂

科尔宾是政坛怪杰,他被形容为不修边幅,衣着随意的反战斗士。自从在2015年当选工党领袖后,他就低调地走进民间,与年轻人建立良好关系,激发年轻人支持工党,掀起了“青年革命”。

也就是在这一年,科尔宾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曙光,认为其理论具有实用价值(这里指的是英国工党重温马克思的《资本论》),从中了解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而改善英国的不当政策,但他不会采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理论。

有两个例子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再受重视,其一是中国在2015年首次邀请世界各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齐集北京探讨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的影响,也连带对科尔宾这号人物的探讨;其二是英国BBC广播电视台在今年大选时特别介绍马克思及其《资本论》,以衬托出科尔宾是“马克思的粉丝”,借此否定布莱尔主义的“第三条路线”。

今天,科尔宾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死的灵魂,我们倒要看他何时有机会掌权,成为21世纪的马克思的出门弟子。

反应

 

政治

【独家】时评员:若与伊党闹分裂 土团将失谈判筹码

独家报道:许世平

(吉隆坡13日讯)伊斯兰党副主席拿督斯里阿末山苏里辞去国盟总财政职的事态演变,分析人员认为,一旦土著团结党和伊斯兰党闹分裂,前者将会失去谈判筹码。

然而也有分析认为,作为国盟最大党的伊党在大选后等待多时才出手争夺话语权,或已非最佳时机。尽管如此,分析认为两党的关系或只是变淡,还没有到交恶的地步。

谢诗坚:未到交恶地步

政治评论员谢诗坚博士强调,土团党的势力愈趋单薄,要是与伊党闹分裂的话,就等于没有了谈判的筹码。

他说,6名土团党国会议员宣布支持安华后,现在只剩下25名国会议员及另有35名州议员,已经没有可炫耀的能耐了。

谢诗坚是对伊斯兰党副主席拿督斯里阿末山苏里辞去国盟总财政职后,土团党与伊党会有什么关系的变化的问题时,向《南洋商报》说,伊党最近只顾自身的事务,也未与土团党有牵扯,土团党感到孤立无援,才会找到前首相敦马哈迪来撑场,也未有伊党人马到场。

他认为,类似的情况对土团党而言,并不是好事。

“面对白礁岛案被追责及独断独行的敦马,伊党也并没特别要找他寻求协助斡旋,而慕尤丁却比较需要敦马的力量支持,选择委任阿兹敏担任总秘书自有其考量的依据,就是要促使伊党承认其党内的地位。”

他说,因为总秘书的人选未通过会议讨论,引起伊党的不满,而慕尤丁坚持他的做法,自然进一步加剧与伊党的矛盾。

此举使到两党没法继续维持如初的和好关系 ,但这并非交恶,而只是关系变得冷淡。

“但是,它却让外界察觉到此两党的确发生了问题,只是目前距下届大选仍有一段时日,从现阶段来看,问题还不显得很严重。”

他说,要是这个局面持续发展下去的话,说明慕尤丁似乎仍操纵大局,伊党还没法做大。

“当然会对国盟产生影响,因为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似乎比较倾向于接纳伊党的参与,而剔除土团党。”

他说,土团党更需要伊党,让慕尤丁甚感失落,也促使土团党更急切要拉拢伊党。

“可要是伊党与土团党脱钩,土团党势必被架空,最后将会崩溃,这是慕尤丁不愿看到的局面。”

胡逸山:伊党出手太迟

政治时评员胡逸山博士则认为,伊党现在才出手其实已经太迟了。

他说,上届大选伊党赢获的议席最多,由伊党主导国盟是合情合理的。

“原本早就应拍桌叫嚣,迫使国盟主席丹斯里慕尢丁等早日退位让贤,可是伊党现在才出手稍嫌太迟了些。”

胡逸山还说,土团党本来就是依靠伊党的帮忙才能赢得议席,那么现在就应该乖乖就范,排在一边,应该礼让,让伊党真正保持在国盟的领导地位。”

对此场国盟的内部斗争可能会有怎样的影响,他认为土团大可退出国盟,察看自己如何能生存。

胡逸山针对阿末山苏里辞国盟总财政,在国盟内部可能引发一场“无声的抗争”如此分析。

据报道,阿末山苏里于12月11日致函辞去国盟总财政职,惟并没有说明辞职原因。

他也是登嘉楼州务大臣,而外界盛传他是国盟未来执政联邦时的首相人选,是伊党和国盟的关键政治人物,他的辞职却让人甚感诧异。

日前,慕尤丁宣布委任阿兹敏担任国盟总秘书,另5名土团党领袖也受委担任国盟的重要职位,包括土团党署理主席拿督斯里韩沙再努丁受委为国盟副主席,土团党副主席拿督斯里阿末费沙担任国盟宣传主任,土团党妇女组主席拿督玛斯恩美雅蒂担任国盟妇女组主席。

另外两名土团党副主席拿督斯里罗纳建迪和拿督拉兹吉丁则被委为国盟最高理事;拥有最多国会议席的伊党却未获分配担任国盟要职。

因此,阿末山苏里的辞职,被视为是一种抗议,及将引起国盟内部的分裂。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