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补选上阵 马华无优势/谢诗坚博士

本来柔佛州是国阵(巫统)的堡垒,不论是大选或补选,肯定是国阵胜利在望。即使在2008年大选,国阵在北马、中马及东海岸遭遇重创;尤其是南马柔佛依然是国阵的天下。因此,当年有人形容南马的人民“没有醒觉”,当大多数选民卷起“政治海啸”时刻,南马人还是相信执政党是固若金汤的,也是不倒翁。

2008年的大选,5个州落入反对党手中,它们是吉打、槟城、霹雳、雪兰莪和吉兰丹。而国会议席也激增至82席,战绩显赫。



虽然反对党组成的“民联”没有拿下中央政权,但也给予执政的国阵造成极大的威胁。

不过在一年之后,因霹州“民联”有3名议员叛变,州政权又回归国阵(巫统)。

在这一年,柔佛州的战绩也让国阵稳住阵脚,总共夺下24席 (其中马华就占了7席),民主行动党只夺得1个国席。

至于州议席方面,在56席中,国阵占有50席,行动党只占4席及伊斯兰党2席。这说明了反对党要攻克难之又难。因此在3·08政治海啸后,北马和中马的华人时有调侃南马人没有胆量和勇气作出改变,才变不了天。

这话听在南马人的心里很不是味道,因为他们也想改变(终于在2018年变天了)。



不过,有一个国会选区是值得关注的,就是最近成为焦点的丹绒比艾。这是因为土著团结党的国会议员兼首相署副部长莫哈末法力医生突然逝世,而不得不进行补选。

一向以来,这个选区是归给马华的。在2004年由黄家定守土成功,但在2008年交给黄日升上阵,而黄家定转战古来国席(取代退休的林时清)。

在黄日升漂亮胜出后(以2万3302票击败行动党候选人阿末顿),他成为马华面临北中马惨败后的其中一个亮点。

如果不是马华在南马守土有功,2008年不可能保住15个国会议席(总共参选40席)。

因为黄家定自认为领军不力,就在那年宣布不再寻求蝉联总会长,而且也不入阁;反倒其哥哥黄家泉和翁诗杰成为马华的新领导层。

讵料马华内讧再起,此时是翁诗杰(新总会长)斗蔡细历医生(原为副总会长,因涉及丑闻请辞。这一下子,马华掀起政治巨浪。在2010年的选举中,蔡细历竟告“咸鱼翻身”,中选总会长,把翁诗杰压了下去;而试图东山再起的黄家定位居第二,败下阵来。

当马华进入蔡细历的时代后,马华内部的纷争仍未休止,也逐渐浮现廖中莱与蔡细历之争;结果是天助廖中莱,因为蔡领导2013年第13届大选又再吃败仗,这一回只剩下7国11州(包括黄日升的丹绒比艾国席)(2008年剩下15国30州席)。

巫统与土团党之战

虽然国阵继续执政,马华剩下的议员也在南马较多,但在廖中莱领导下,马华面对的责难更多;特别是在2015年爆开一个马來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丑闻后,马华更受牵连,被指责对丑闻噤若寒蝉,这对矢言要在2018年至少赢回15个国席的廖中莱而言,无疑是当头棒喝。果然在5·09的一场搏斗中,国阵兵败如山倒,不但失掉中央政权,议员数目也大大降低,巫统只剩37席,马华1席及国大党1席。

最令马华不甘的也包括在丹绒比艾其候选人黄日升三连冠不成,只以少数的524票输给土团党候选人莫哈末法力,后者得票2万1255张,马华则得2万0731张;此外,伊斯兰党抢走了2962张票,但不能视为马华失败的主因。

马华的失败是整局的兵败如山倒,不能怨天尤人,只能怪领头的巫统带来太多负面的消息。但这次跌实在太沉重,如果不借势从中再站起来,恐怕失之交臂。

不过,如果我们分析和研究选民的结构和数目,再加上政治氛围的改变,马华坚持要在丹绒比艾上阵,可就没有太大的优势。

当下选民5万余名,马来选民57%、华裔选民41%及印裔选民1%,也就让人看到马华已不存在理所当然的传统。理由如下:(一)巫伊刚取得合作,柔佛将是它们合作的试金石,而且对方的候选人肯定来自土团党的马来人;(二)若让马华上阵,巫伊将无从发挥向希盟展示力量的回归,自然会挑选巫统的强人出征;(三)马华虽未获上阵,必然会影响华裔的投票倾向,但在对方也是马来候选人下,马华的出线就不那么鲜明和非战不可了。

因此,丹绒比艾之战将被视为巫统和土团党之战(后者争取前者解散,归入土团党;前者力抗后者“入侵”,因此这一役非胜不可)。

照此来看,马华最终被迫让位给巫统也就有其潜议程了。

反应

 

言论

超越马华,不可超越火箭/章龙炎

最近有关华小10+ 6计划在2018年大选后的变动引发的争论,特别是其中三所华小易名争论,“经手人”张念群反击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说如果当时她真的是大错特错,为何马汉顺不立马纠正?

张念群还说,她只当了20个月的教育部副部长,在“喜来登政变”后接手的马汉顺,虽然有33个月的时间,还是什么都做不了。她还提醒马华,10 +6华小内有三所华小可由出资者命名,马华不需要当作不知情。

这是典型的混淆视听。首先的问题就是,在她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之前,有关三所华小已经命名。她在任时出现的是“改名”(重新命名)不是‘’命名‘’。两者是有差别的。再说了,出资者可选择将华小重新命名,但不一定要这么做。教育部不点头,出资者也无可奈何。不是吗?

我说呀,张念群要是不认同国阵时期对有关华小的命名,何不建议以火箭的已逝领袖或者华教领袖取而代之?多几个以华裔先贤为名的学校,就是为华人贡献的史实加分,何需妄自菲薄呢?张念群在教育部开了这个自我矮化的先例,不是授人以柄吗?

其次,张念群揶揄马汉顺当了33个月的教育部副部长不能纠正“张念群的错误”,是无能。其实,在火箭眼中,马华是当家不当权,又被华裔选民所唾弃。马汉顺因此实在没有道德制高点来纠正所谓的错误。

相反,张念群只当了20个月的副教长(虽说任期是20个月,但改校名是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就可以把几个华裔先贤名字排除在外,真的是太强大了。不过,这样的‘’强大‘’建立在混淆视听而不是正视听,因此缺乏担当的底气对华裔是非常不幸的。

张念群不敢光明正当地“承认”错误,也不敢坚持当年所为是正确的,只是以稻草人谬误手法,来回应马汉顺及其所属政党。

承认华裔先贤贡献

上面所提到的把‘’命名‘’与“改名”混为一谈,把自己所做的事要马汉顺“负责”是其中两个例子。

但是,两党代表及其支持者在你来我往之中,我们看不到的是华社对这个关系到“去华化”的课题,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所谓的“去华化”是要淡化华人的色彩。承认华裔先贤在世时的贡献,以建筑、道路、学校等命名(或重新命名)纪念他们,有教化作用,可进一步巩固华裔在各领域的历史与政治地位。反其道而行,自然会有截然不同的后果。

可惜,很多华人到现在还跨不过一个坎:超越马华,不可超越火箭。火箭成为最高指标。

像张念群指马汉顺要带风向掩饰自己无能是容易的,要把一切罪名都推给她更是最直接的,很多华裔会信受奉行。

我把上述谈话改成“张念群要带风向掩饰自己是容易的,要把一切罪名都推给马华是最直接的”,华裔的反应就不一样了,即使这比较接近事实。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