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要听话不要乱/章龙炎

上个月公布的2019年度财政预算案,拉曼大学学院(TARUC)所分配到的拨款,只有550万令吉,比2018年度财政预算案的3000万令吉,少了很多。

在拉曼学院还没升格为大学学院之前,国阵政府是以一元对一元的方案资助拉曼学院;拉曼学院升格为大学学院过后,国阵政府在2012年改以“等额补助”(matching grant)方案,常年拨款上限为6000万令吉于拉曼大学学院,作为行政和发展开销。



大家如果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当时还是在野的火箭议员,对3000万令吉拨款大炒特炒。

反正,天花乱坠最多是出一点点口水,本小利大,很多华裔同胞因为对马华是恨之欲其死,因此也跟着起哄。这一次,我们的华裔同胞却是出奇的静。

有个部长尤其搞笑,他称马华党产值20亿令吉,有什么问题?

拉曼大学学院,不完全是私立大专。多年来,因为有政府的资助,学生才能够以相对低廉的学费接受优质的教育,成立近50年,有近20万毕业生,在籍生有2万8000人。



马华在争取及维持拉曼学院(大学学院),的确是扮演了角色。但对不少华人而言,拉曼学院却是华人的“耻辱”——也就是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的让政府大学按“绩效”收华裔子弟。这是不懂历史的人所讲。几十年前的大环境与现在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差别,不能相提并论。

对这样的标签,我不苟同。因为按这个逻辑来看,现在就读拉曼大学学院以及校友,甚至教职员,都是“耻辱”。还有,华人爱骂马华是“走狗”,那拉曼大学学院就是“走狗大学学院”了。毕业生要如何称呼,悉听尊便。

希盟政府如果为华人着想,我看马上停止拨款给拉曼大学学院算了。继续给这间大学学院拨款,难道不觉得延续这个华人的“耻辱”吗?

教育被党派化

吊诡的是,拉曼大学学院的许多学生和校友,都是民主行动党的拥趸,已经不是秘密。本来,学生和校友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很正常,但是把拉曼大学学院政治化(更确切的说党派化),借拉曼大学学院来攻击马华,的确是耻辱。从这个角度来看,拉曼大学学院的教育是失败的。

那些支持“剿灭马华”的,可能认为换了政府,拉曼大学学院还能够像以往一样提供抵学费高素质教育,根本就不知道教育被党派化,政党被牺牲还是次要的,最大受害者还是那些家境比较差的家庭。

大学学院的等额补助少了,意味着政府的补贴少了,调高学费是免不了的。无所谓,反正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说过了,华人比较富有;他也说补贴心态不正确,国人要勤奋要靠自己。敦马的训诫,我看华人都听进耳了,都了解政府大幅减少拉曼大学学院等额补贴的苦心了。要听话,不要乱。

反应

 

言论

今有华教默士/章龙炎

混淆视听这一招,搞政治的人士即便不精,也要懂得常常用,用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很多时候,民众是非常容易被混淆的。

说明白一点,混淆本身是一种说服。先混淆自己,再混淆别人就更有说服力了。

不信的话,让我以行动党霹雳州金宝区国会议员张哲敏最近在国会的讲话来证明。

张哲敏针对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与其他党内领袖,屡屡挑起10+6华小建校与迁校课题,声称马华与行动党一同在团结政府之内,应一齐为华教事业作出贡献,不要因为没有官做,在那边扯后腿。

张议员的意思明显(如果不明显那他非常可能自己混淆)是,两党同样在政府里就要保持沉默(默默耕耘乎?),因为沉默象征着两党都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沉默的反面是出声,魏家祥出声,就是扯后腿。

原来静静能够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追问10+6华小建校与迁校的进展是扯后腿。张哲敏根本就不信这一套。要不然的话,他应该这么说:你马华那么厉害,就让你做啰(反正都同在团结政府里),我们火箭为了一齐贡献华教,保持沉默。我们绝对不会像魏家祥一样扯后腿(出声)。

马华没代表在政府

还有,马华与行动党都在团结政府,其实只说对了不到一半。马华没有代表在政府,怎能说是与火箭同在一个政府?国会并不等于政府,魏家祥以人民代议士身份发言,名正言顺。张哲敏不是不懂,但是为了混淆视听而抨击马华,是要把民众当傻瓜——反正混淆视听在这群人中很有说服力。

至于张哲敏引述部分例子(柔佛培才华小与雪州培民华小分别在今明年开课,李莱生华小的土地问题,政府目前正与州政府接洽,郭鹤尧华小,建校委员会9月刚提交新的图册),来指控魏家祥与一众马华领袖勿再误导大众,称10+6计划已消失不见,很可笑。

10+ 6计划有几所学校已经建好启用,马华一众领袖有可能说这计划“消失不见”了吗?

张哲敏不敢悉数列出所有学校的最新进展“以正视听”,封住马华领袖的口,反而采用混淆视听的手法,是欲盖弥彰。例如,他说“我们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短短两年内有了很大的成就”,还说团结政府上台以来,教育部部长法迪娜与两任副教长林慧英及黄家和,一直都在努力完成10+6计划。

如果成就很大,那是华社喜闻乐见的新闻,为何不是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本人甚至是火箭秘书长陆兆福郑重其事地出来宣布,而是个同党的国会议员当“代言人”出来回应?

答案就在:混淆是一种说服手法,在马来西亚华社尤其如此。你看看,国阵时代喊得越大声对华教贡献越大;在希盟时代,只是出声追问就是扯后腿,静静才是为华教作出贡献。后者说服力特强,前者已经落伍。所以昔有华教斗士,今有华教默士(沉默之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