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让355法案谢幕吧!/谢诗坚

首相纳吉于3月29日主持国阵最高理事会后正式宣布,政府不会提呈1965年回教法庭(刑事权限)修正方案,也就是当下被炒热的355法令修正案。这意味着在去年由纳吉同意接手伊党主席哈迪阿旺的私人法案,并将修改以成为政府法案的转换角色已被取消。

355法令修正案在“缺乏”国阵支持下,伊党强要国会通过扩大回教法庭的权限已不大可能了。这对伊党来说无疑是个大打击,但对巫统来说则是松了口气。



由于形势急转直下,巫统与伊党的“蜜月期”似乎将提早结束,也会带来政局出现微妙的变化。

首先我们针对“回教刑法”剖析,这是伊党于1993年在吉兰丹州立法议会通过的;继之在2003年伊党又在登嘉楼州议会通过(当时这两个州归伊斯兰党掌权)。

不让安华专美于前

伊党之所以选择宗教路线,是因为这个党的领导人在80年代末探索出新道路,不再让安华专美于前。

安华在1973年以学运领袖身分发起组织“回教青年运动”(Abim),一时成为浩大的民间组织,有会员近5万人。



根据已故伊党国会议员沙农阿末(著名作家)在2000年接受笔者的访问时,毫不讳言地承认安华已夺得“回教青年运动”的主导权,伊党则被视为老化的组织,只能靠边站。

由于安华的从中崛起,他在这以后的动向十分关键,倒向巫统则会壮大巫统;倒向伊党则会让伊党起死回生。

当时安华徘徊在两者之间(安华曾向笔者承认当时他成为巫统和伊党争取的对象),最后考虑到加入巫统能更快地发挥政治力量,也就无法接受伊党的邀请成为党魁。

安华在1981年选择加入巫统与马哈迪搭档,适度地把回教价值引入行政的操作和系统。换句话说,原本由伊党扮演的角色已逐步转向巫统的马哈迪和安华。

在无法与巫统争夺权力下,伊党从1981年到1990年的整整10年是无法重新站立起来的(1977年伊党被开除出国阵后,它的政治势力大衰退,不但失去丹州政权,也难以扩充成为全国性政党,直到1990年大选,因为东姑拉沙里跳出巫统,另组46精神党与伊党合作,才使到伊党重掌丹州政权)。

“重生”走对政治方向

从那个时候起,伊当认定它的“再度重生”是因为走对了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以宗教为导向。也是在那个年代,伊党领导人突出了它们的宗教形象(如党主席法兹诺、丹州大臣、伊党长老会主席聂阿兹及伊党署理主席哈迪阿旺)。因此,我们不必惊讶伊党此后一直向宗教的道路滑下去。

其二,伊斯兰党作为一个反对党,与右翼的巫统合作是不协调的,也是各怀心思的“政治联姻”。主要是左翼的党主席布哈鲁丁于1969年逝世后,由接受“世俗制度”的阿斯里出任党魁。

在“5·13”事件后,伊党于1972年与巫统组成联合政府;更在1974年加入国阵(这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萨的高明策略,在“5·13”后将反对党收编,从而壮大了巫统在国阵中的领导地位)。

按照政党的意识形态来分析,伊党是以可兰经为导向的,但初期的领导人在世俗的基础上,与左翼的社阵有某种程度的合作,直到1966年因受印尼流产政变的影响,才切断了回教与社会主义政党的联系(也是在1966年因语文政策的分歧,左翼的人民党与左翼的劳工党分道扬镳,解散了社会主义阵线)。

地方课题变国事

2008年的大选,反对党意外地“大丰收”,也在安华的领导下组成民联。可惜彼此之间尚未能推心置腹,而是各有算盘。

因此,在2013年5·05华人海啸后,伊党感觉到它的影响逐渐转小,于是开始与行动党保持距离,进而指责行动党在有意无意中成为民联的主导者;尤其是在安华第二次坐牢后,更显示伊党与行动党的分歧越来越大,除了在2016年在党大会上宣布与行动党断交的同时,又重新突出回教刑法,使原属地方性课题变成国家大事,弄到满城风雨。

在这方面,纳吉让人摸不透的立场,也急坏了国阵成员党及反对党阵线(希盟)。

如今大选脚步声已响起,纳吉也实在输不起(在东马国阵有31个国会议席,失掉东马议席,国阵根基就不稳)。

近日纳吉选择U转是完全符合民意的,毕竟没有人会接受“一国两法”和“一国三制”。它所得罪的也许是伊党的宗教分子。相比之下,纳吉的煞车是很关键的。

既然要煞车,就干脆将355修正案封尘起来,不再让人民提心吊胆。

反应

 

言论

民声反映不满思变/陈金阙

笔者妄自菲薄,对两线制广加解释,还好没有惹来读者谩骂。

不相信笔者的读者,其实也不必浪费时间在反驳笔者,因为,真相是越辩越明的,而且,真相往往是很不中听,不堪入耳,看看华社目前的情况,大家应该有所警觉。

打从希望联盟执政以来,民主行动党似乎成了华人的浮木,大家齐心协力抱着这根浮木,不让它沉下去。

华人对巫统仍反感

只是,人满为患,浮木的浮力是否经得起500万华人的重量,有待斟酌。这时候,如果对它有什么微言,只会引来大家仇视的目光。

不过说来有趣,近来民心开始思变。我既然推荐国阵,当然会看看人民的反应。

老实说,华人对巫统还是很反感,尤其是出现像阿克马这样的“党要”。

但是,自从团结政府,尤其是行动党呼吁人民投票给巫统候选人,华人在“贪污”和给予支持的两者之间,似乎出现了选择性正义。

既然可以投给巫统,是不是代表选择了容纳“贪污”呢?大家大可不必自责,制造选择性正义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所支持的“领袖”。他们为了选票,美言为更好的未来,让大家觉得,这样选择是没有错的。

政治的哲学,是生存,不是黑白分明,一加一等于二,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

说到巫统,当然要说一说马华。说到马华,当然要说到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在行动党“反客为主”之后,魏家祥成了行动党最头疼的假想敌。

根据一位专栏分析员的说法,魏家祥在华人这边还是吃力不讨好,不过,印象正在改善中。但是,在马来社会里,马来人似乎越来越支持他的言论。这位语气不卑不亢,能操流利马来语的政治名宿,虽然在团结政府阵营,但是对于政治时弊却不吝发言,言中有物,常常说出人民的心声,得到民间的好感。

笔者对马来社会缺少研究,不敢乱下断言,不过,像魏家祥这种能够引经据典论政,而且没有无的放矢的,应该是政敌最为顾忌的人物。

批评政府为纠正政府

还有一位评论家,说的更是让人深思。他说,人民批评政府,目的是为了纠正政府,而非与政府为敌。

以前马华当家,我们批评马华,民政当家,我们批评民政,那么现在行动党当家,我们批评行动党,有什么错了?

当马华民政解决不了民生,我们不断的批评,甚至用选票惩罚他们,我们不觉得不对呀?这回到了行动党,我们就不敢批评了吗?

因为没有行动党,就会成为回教国了吗?那么,行动党去制衡伊斯兰党。为什么还要把败军之将的马华当成最大的政敌呢?

此外,巫统不是频频对行动党开炮吗?为什么行动党可以包容巫统或巫青,却要魏家祥“静静”,不然就建议将他移去反对党的席位呢?

重要的是,魏家祥是不是没有理由的乱喊,还是将华社或华教面对的问题揭发出来。

行动党既然当上了马华以前的角色,前车之鉴,如果不做出改变或比马华做得更好,那么,被华社批评,那是难以避免的。

近来货柜倒压毙一位年轻女司机的案件,我们看到人民在社交媒体痛骂交通部长陆兆福的视频,显然和之前大家就轻快铁故障事件,对陆兆福展现的容忍和以前魏家祥当交通部长时的痛骂,是极大反差的。

如果行动党对下一届大选还要保持99%的华裔支持率,那么,现在检讨,还是来得及的。切莫到时你们才问:华裔,你们到底要什么?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