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伊党与行动党骂战/谢诗坚博士
马来西亚伊斯兰党与民主行动党的“口诛笔伐”和“唇枪舌剑”已成为政治常态。
这种不见面还好,一见面就相互攻击的作风实在不可长。但在早期并不是这样的。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们变得如此的恶言相向呢?
这一段历史得从伊斯兰党在1951年成立说起,它是脱胎于巫统的宗教分子,初时力量十分有限,只能集中在槟威地带和上霹雳及吉兰丹活动。
在1955年马来亚独立前的普选,以巫统为首的联盟夺得51席,而伊斯兰党参加11席,但只得1席。原为巫统创办人的拿督翁在退党后(1951年)成立的国家党参加30席竟全军覆没。东姑阿都拉曼因而冒出头来,成为马来亚联合邦的首席部长。
由于选举成绩差强人意,伊党在1956年邀请前马来国民党主席布哈鲁丁参与领导伊党,另选具回教背景,毕业于开罗大学的朱基菲里担任副主席。
这样一来,伊党在一个左倾及一个宗教观念强烈的人共同领导下,一度靠向印尼路线(其时朱基菲里是支持苏卡诺的“纳沙贡立场”。他不幸在1964年车祸身亡);尤其是在1959年的大选,伊党与反对党在默契下夺得13个国席,另加社阵的8席、进步党4席、国家党1席及独立人士的4席,一共30席,对执政联盟的74席,形成强大的挑战。伊党也夺得了吉兰丹和登嘉楼的执政权。
同时出道却相安无事
另一边厢,也是在同一年(1959年)由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也在新加坡选举中横扫43席(共51席)起而执政成为新加坡自治邦的总理。
李光耀是在1954年在新加坡成立人民行动党,打的旗号是“非共社会主义”。
他说,林清祥和方水双的到来使他感到兴奋,因为他要这一批人参加他组建的“民主、非共的社会主义”,为马来亚政治理念而斗争。
虽然两党在同一时间出道,但因地点和观念不同,双方相安无事。
后来的演变竟是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1963年9月16日),再后又因政见分歧分道扬镳(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结果是马来西亚的人民行动党易名为“民主行动党”再出发,而伊党的政治战略也因党主席布哈鲁丁的被捕,而出现向右转的变化。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民主行动党在1990年的大选竟能与伊党达成政治合作,主要是因为脱离巫统的东姑拉沙里另立四六精神,准备与国阵一较长短。
虽然在1999年因安华事件又有第二次的反对党合作。在公正党牵引下,竟然是一鼓作气,与行动党和伊党来个三结合。这一年行动党输得好惨,只剩下10席,连林吉祥和加巴星也在阴沟里翻船。
这反映了政党之间若一时以为各族之间已不存在种族问题,结果吃了苦果。伊党崛起(夺27个国席,且再执政丹登州政权),行动党下沉得莫名其妙。
善意合作遭选民拒绝
面对这种善意的合作却得不到选民的谅解,为日后又再出现种族与宗教的分歧埋下导火线。
进入2008年大选,反对党在不经意中取得大丰收及2013年保持亮丽的政绩后,伊党开始反思它与行动党合作的意义与价值。因为从2008年及2013年的大选成绩来看,伊党只是维持现状,没有突破,保持20余个国席,甚至也拿不回登嘉楼州。长此下去也只能扮演配角,无法登堂入室成为主角,因而促成伊党“三省其身”,终于在2015年退出民联自打天下。
伊党也从那时开始与行动党的骂架多了起来,一方指责对方是“共产党”、“种族主义者”和“反回教”,否定“马来人至上”政策;另一方则指责伊党企图推行“政教合一”、“大谈回教国”及明显地突显其种族主义思路。
伊党认为它的存在是独立于其他政党之上的,可以与其他政党合作,但不谈及合并,更不会放弃其宗教至上的既定政策,它宣称要成为造王者。
虽然东马已明显地摆明不能接受宗教治国,但伊党依然故我,不作改变。
共产党已非洪水猛兽
平心而论,把共产党的帽子套在行动党身上是不恰当的,行动党的起点既非共党路线鼓吹者,也非亲共分子,顶多是推行萧伯纳的费边政策,一种既温和又走中间路线的社会主义政治观。
如果我们将问题提交给林吉祥,问他行动党与共产党有何关系?他会像李光耀一样,提出非共的路线。这种路线只要我们读取李光耀的自传及林吉祥的自传,就不难发现他们是想在马新的社会中创造第三条道路,行动党肯定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不然问问林吉祥到底行动党信奉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吗?究竟“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又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马来人会认为这是“华人主义”的隐语,并不是多元主义的反应。
还有共产党在今天已不是洪水猛兽,没什么可丑化的;正如重提五一三事件一样无聊。
我们人类不是带着仇恨来到世界,而是应该带着爱心拯救地球,任何人都得克制和自我约束,而不是自以为是的无的放矢,把世界搞得一团糟。
穿短裤与艺德/洪东水
民政党民青团宣传局主任黄喠俊强调,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辣妹穿短裤在公开场合表演,不能一概而论。
他认为艺人应有艺德,绝不能失范。他还提醒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不应将个人喜好强加于他人身上,并指出“喜欢看辣妹穿短裤表演”是张庆信的自由,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必须有相同的嗜好。
张庆信部长在亚亦君令补选宣传中强调,若伊斯兰党赢得补选或全国大选,将来华人将失去穿短裤的自由,短裤只好挂在衣架上。他是在捍卫华人穿短裤的权利;反而是黄喠俊将“喜欢看辣妹表演”的标签强加在张庆信身上。当黄喠俊谴责张庆信把个人喜好强加于他人时,事实上真正将个人价值观强加给他人的,是伊党执政的州属。
由于伊党将所谓的艺德或个人品德纳入法律范畴,穿短裤变成了一种“罪行”,并受到地方政府的惩罚。于是,华人只能被迫遵守当地的着装规定;不仅艺人要有艺德,一般民众也不敢轻易挑战这类“恶法”。事实上,艺人穿着短裤或短裙演出,只要不涉及猥亵动作,并未违反华人社会的道德标准。
当伊党执政州属连穿比基尼游泳都禁止,可见真正将“道德审查”强加于人的正是伊党政府。
扯上艺德 指鹿为马
张庆信所言句句实在,他是在捍卫穿衣自由,反对者却强行将“猥亵”等字眼套在他头上。将艺人缺乏艺德的责任归咎于张庆信,无异于“指鹿为马”,与他提倡的“穿短裤自由”毫不相干。
若依照伊党的规范,无论马来或非马来艺人都必须遵守其设定的道德标准,违者将受法律制裁。华人在这些州属逐渐失去穿着与娱乐的自由,文化演出也变得索然无味。作为少数族群,华人最终往往被迫“随乡入俗”,逆来顺受。
姑不论艺人是否具备艺德,当普通人连基本的生活自由也丧失时,短裤不只是挂在衣架上,更可能永远消失。若华人不懂得捍卫穿着自由,将来“没有短裤穿”,只会是咎由自取。
当民主行动党指出:“若华人不支持行动党,将来可能连短裤都穿不了”,这句话正好戳中华人的心声。于是,许多华人为保住穿短裤的自由,宁可将选票投给国阵候选人,也不愿支持伊党。
伊党力推的“绿潮”政策若被曲解为“华人部长沉迷看辣妹表演”,无疑是荒谬至极。许多华人喜欢看歌台演出,难道就成了与张庆信“蛇鼠一窝”?
张庆信言之有物、立场明确,华人理应与他共进退,共同捍卫穿衣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