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谁来跳华尔兹/谢觉辉

猪鬃刷、啤酒节、冼衣店都弄得华人社会不爽快,一阵谩骂或怨叹,但又不知道怎样避免事件变坏。

这不奇怪,现在的人习惯诸事先从政治利益打钻,大道也可能变死角。如果回到尊重人权,回到多元开放的方向努力,前面也许光明一些。



每个族群当然有本身的习俗,各个信仰也有各自戒律,因为敏感而不给予触碰,真是不荤不素。中庸之道倡议推广理性的谈论和分享,胜过顾影自怜。

霹州团结及融合局最近趁势在和丰搞一场跨宗教信仰论坛,邀6大宗教领袖论述如何促进社会和谐,其心可鉴。可惜外在看来热切关心这类课题的华人,出席率不及二成,倒是印裔捧场热烈。

说到社会和谐,最难消受的莫过于把自己的价值观套在别人身上,干扰别人的生活方式却说成尊重。尊重之所以有价值,因为它是双向关系,能够互相重视彼此的自主性、人性和理性。单方横讨硬夺,就有压制和屈从的味道在里面,哪会真服气?比方说,非回教徒从不以猪肉招待回教徒,算是单向尊重。有一天回教徒也不以牛肉招待佛教徒与兴都教徒,那是双向,融洽关系肯定更进一歩。

融洽关系好比跳华尔兹,老是同一人踏前同一人退后多没意思,两人交替时前时后,这舞才跳得好看。社会和人都一个样,就看谁愿意一起来跳。



反应

 

要闻

从翻报到刷书/谢觉辉

【说好南洋故事】

八十年代民风淳朴,移动互联网不知为何物,平常人每天起床,头号大事是翻报纸吃早餐。

三五茶友拼一桌,话题就围绕在太阳底下新鲜事。小城有小城习性,读新闻爱从地方版读到全国版,因为身边人最亲,身边事最真。搁置桌面的,八九不离《南洋商报》。

那时的我当小记者,一切新奇看在眼里,得意在心里。某次给老记者刘春华带去茶室,要了两杯茶,刘递出五十元钞票,捧茶伙计惊呼:“哗,一张‘南洋商报’!”。那是本报江湖地位,在一杯茶水不过几角钱的年代。

我报到的怡保办事处,五层楼大厦落成一年有余,新颖时尚,城中数一数二。有个学妹来访,从洗水间出来向我咋舌:“厕所都比人夸张。”说到雕花实木门,一铺到顶的磁砖。

报馆首办大书展热闹

八六年杪,本报首办大书展,地点就在这座大厦。我在二楼采访部伏案写稿,外头不时传来人声和脚歩声,直达五楼。放工后跑上去探究竟,只见人头钻动,寸步难移。这个盛况连续十天没有改变,不知是小城书香节目少,还是图热闹的人多。再过几天,流动小贩也来了,大剌剌停在门口大马路开档,生意十分红火。

报馆里搞书展,众同事也乐得其所,皆因近水楼台。资深记者郑万成就前后拎了几袋书回来。他是公认文笔最好的一人,稿子写得顶呱呱,听说恋书成瘾,后来擢升采访主任。

记者靠笔杆吃饭,没有一支生花妙笔,何以扬名立万?沈从文说过,爱读书的人不会慌张。爱书的记者,写起稿来也不慌张。现代人连报纸都翻少了,改刷脸书,只恨此书非彼书。

尔今商报百年扬帆,传统媒体遇数字时代,奋进此时,转型亦此时。

(作者为霹雳州新闻主任)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