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贸易逆差和信息安全都是说辞(上篇)/庄迪君

西方自由世界发展下家的传统近300年的人类文明,灿烂的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黯然无光。这灿烂的西方文明弘扬科学和民主,五四年代把它尊称为赛先生(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美国人则喜欢把它叫作普世价值,并把西方国家叫作自由世界。

反正不论是普世价值还是自由世界,在苏联解体后,都备受天下万民所景仰。引领西方文明的首先是18-19世纪的大英帝国,其特征是拥有自由经济体系、比英伦三岛大百倍的英殖民地以及全面普选出来的国会。



大英帝国为啥需要庞大的殖民地呢?有人说是在落后地区传播西方文明,或说是弘扬普世价值;另一种说法是侵略和掠夺资源。姑不论其目的,如果大英帝国没有不断扩张的殖民地,自由经济体系能持续吗?谁给帝国提供免费的资源呢?谁给帝国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呢?谁给帝国提供垄断的新市场呢?

一个类似的架构是传销帝国,如果没有不断扩张的下家,庞氏金字塔能持续吗?假如我说大英帝国就是传销帝国,你会认为我过分吗?如果不幸被我所言中,那么这就可以解释为啥当英殖民地纷纷独立后,大英帝国就没落了?为啥13世纪就存在的英国国会,必须等到20世纪初大英帝国最富裕的时候,才实行全民普选的制度?同样也可以解释为啥即使是在美国的打压下,拉丁美洲国家仍然民选出社会主义政府?为啥第三世界国家中,鲜有自由经济和西方民主政体的成功案例?后者的原因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找不到垫底的下家,除非有第四第五世界的存在。

西方自由世界的粉丝一定会以没落后的大英帝国仍然远比第三世界国家富裕来驳斥我。我的回答是,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亚非拉国家基本上都是欧美洲国家和日本的殖民地。这个现实把人类世界区分为殖民的发达世界和被殖民的落后世界。在殖民主义破产后,延续的惯性是先进科技和工业领域仍然归属于发达国家的高级私人俱乐部,落后国家和狗不准进入。

由于技术、工业、农业和金融都遥遥领先于广大的第三世界,所以第一世界仍然可以通过投资开采资源、劳力密集和非环保型粗犷工业,充分利用第三世界廉价劳动力和当地资源,同时还可以开拓新市场。长话短说,原来换了一个方式,第三世界的亚非拉国家仍然是第一世界的下家!这情景就像国内正在大行其道的传销一样,明目张胆的传销被禁止,就变异为直销;卖保健品和日用品不灵了,就变异为网络厂家直销和金融平台,国内公司不够格了就变异为美国注册的公司。不变的是这些变异模式始终是庞氏金字塔结构。



墨西哥人奉献廉价劳力

贸易逆差和信息安全都是说辞。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英帝国随着殖民地的消逝而没落,美国则推行大熔炉(melting pot)政策,大量吸收欧洲的高学识移民,顺带也逐渐吸收了不少亚非拉的学术精英。上世纪70年代我们上研究院的时候,学术界的说法是美国大学教授有10%是华裔;现在的说法是硅谷到处是印度人和中国人。在这个大熔炉里,美国重启咆哮20年代的科技和工业创新,从此牢牢地巩固她替代大英帝国而成为世界霸主的地位。

1969年,在戴明质量管理理论的主导下,日本工业回复世界级水平,并开始积极发展下家。具体的措施是把制造业大量转移到东南亚,通过大幅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力和资源来降低成本,于是日本产品得以提升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美国不落人后,也迅速从墨西哥开始积极发展下家,把制造业向墨西哥转移,然后把部分成品进口国内消费,这就是贸易逆差的根源,从此美国的经济就一直呈现贸易逆差。

不过,美国对墨西哥从没说三道四,因为美国人十分清楚,贸易逆差与向外转移生产基地的必然因果关系。

当然,更关键的原因是因为墨西哥人十分老实地当下家,乖乖地给美国奉献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市场。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中国商品涌入 冲击东盟经济

报道:笔锋

除了征税,东南亚各国应着眼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与中国产品一较高下。

近年来销往东南亚各国的中国廉价商品激增,虽然有利当地消费者,但也冲击了各国的制造业,导致不少厂房关闭、工人失业。

面对这个问题,多个东南亚国家都祭出对部分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的政策,以保护本国经济。

东南亚纺织业是其中一个面对中国商品冲击的行业,在印尼,由于万丹省、西爪哇省和中爪哇省的多家纺织、服装和制鞋工厂关闭,导致数万人失业。

为了回应纺织业和其他行业业者的诉求,印尼政府考虑对进口布料等产品征收高达200%的关税。

泰一年2000工厂倒闭

泰国也受中国廉价商品涌入的冲击,近一年来泰国已有近2000家工厂倒闭,数目远多于以往。

尽管泰国吸引多家中国电动车企业投资设厂,但它们并没有采购太多泰国的零件,而且还在泰国汽车市场上掀起价格战,冲击已在当地设厂多年的日本汽车销量,需要减产甚至关厂。

泰国首相社德他直言,泰国制造业已经萎缩,产能利用率已降到60%以下。泰国专家建议应该聚焦于制造中国没有出口的产品。

Lazada、虾皮、TikTok等电商平台直接从中国销售商品到东南亚,也抢走了当地不少零售商的生意。

扩大出口清库存

因此,多国政府针对电商平台出招,例如马来西亚在年初已对部分网购价格较低的进口商品征收10%的关税;泰国也在7月份开始对一些低价进口商品征收7%的增值税。

随着中国经济不景,对东南亚产品的需求受到抑制,而中国企业有过剩库存需要处理,扩大了东南亚与中国的贸易不平衡,并引发各国企业要求政府对中国商品进口采取行动的呼声。

根据经济学家估算,去年东南亚和其他新兴亚洲市场吸收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出口。东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也从疫情期间的800亿美元(3579亿令吉),增加到最新的1150亿美元(5145亿令吉)。

贸易失衡的另一个因素是由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关系紧张,造成不少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因此降低了中国对原材料、半制成品等商品的需求。

这种供应链的转移也产生了效果,例如今年首季东南亚对美国的出口额比对中国的出口额多了100亿美元(447亿令吉)以上,中断了中国长期以来作为该地区产品最大出口市场的纪录。

不过,要降低中国低价商品占据市场的冲击,除了采取关税手段外,东南亚各国的企业和政府应该着眼于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以便与中国产品一较高下。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