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跨入华教新时代/黄圣铭

政府批准建立和搬迁10+6华小,华社的反应有些淡然,有人批评那是大选糖果。持有此种想法者,可能还走不出或不想走出已过时的悲情思维,或者有自己的政治小计算,希望淡化对执政党的选情效应。

我们处在中华文明崛起的新时代。世界在好奇,中国如何结合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并且行之有效。



学习中文已成为世界潮流(特朗普也在习近平面前炫耀其小孙女的中文水平),越来越多年轻人到中国留学、就业或创业。这是中文或华文目前所处的世界大环境。

当前我国也如前中国大使黄惠康博士所言,处在马中关系的最佳时期。中马贸易规模超过千亿,中资和中国游客的到来在利惠我国经济。

无意走单元教育路线

华文教育受官方认可,政府批准华文高等学府的设立,批准增建独中分校(宽柔分校一和二)和建立新形式的华文中学(关丹中华中学),并在教育法令上保障华小的存在和官方地位,担负起全部的行政费。



华小近些年来都获得新建或搬迁,如今的10+6新建和搬迁华小再三印证当前政府无意要走单元教育路线,相反的要继续保持我国特色的多元流教育体系。因此,我国的华文教育已经脱离抗争年代,进入了人民需求高素质教育的新时代。

雨过天青,在新的时代里,我们必须往前看,不应该困守在杯弓蛇影的惊疑情绪中而患得患失,错失发展良机;或沉溺于抗争的悲情中不能自拔,不愿接受新的变化。

朝野华教事业一起做

华基政党和华教机构在华文教育的发展上应殊途同归,“华教事业一起做”,不应该耗费精力、时间和资源于扯后腿、冷嘲热讽、争夺话语权和领导权。

华小尚未摆脱考试至上的桎梏,汲汲营营于学校排名,诉诸额外作业簿及多余的补习为手段,以牺牲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学习力和身心健康为代价;独中尚严缺合格师资,教育素质尚待提升;面对国际学校有后来居上之势,独中在发展上更需要开放思想以迎合家长需求。这些都需要大家的携手努力,不能内耗。

华校需要国家的开明政策,国家也需要华校的配合,包括提升学生国语的掌握水平(特别是独中,独中可考虑以SPM国语课程取代统考国语课程),以利于种族间的交融团结。华校若能成为优秀教育的机构,学生德才兼备又爱国,谁能把它排除在国家教育之外?

黄圣铭

反应

 

言论

独中应朝多元文化共存/朱键鸿

独中在经历了六十载的发展,其特色是什么?华教先贤们努力坚持传承华文教育、积极打造素质教育,在当代还能作为独中的招牌吗?

在华裔出生率日益下降、国际学校林立竞争、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等许多条件的改变下,独中的办学与定位已然受到挑战。许多学校已在课程和招生上寻求不同出路,但仍不时出现乖离独中本质的争议。

借着本年度华教节主题,透过再思林连玉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想提出另一个可能的策略。

发展多元文化教育

林连玉等人当年在主张单语的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下,坚持保留母语教育、力求传承华人文化,可谓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若说独中本身即是多元文化体现的存在应不为过,然而仅此并不足矣。我们还需继续探问独中如何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国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差异”、“冲突”和“共存”。了解差异的本质和形成方式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着需要揭露差异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再透过理解差异政治的运作模式,开展差异如何共存的机制。

独中存在差异吗?这里的差异不单指族裔,还包括性别、宗教乃至性倾向等。只有肯认了差异的存在,并从主体认知到不同的需求和观点,才能形塑足够包容的环境。

独中的课程教学、行政文化和学校活动中是否有推广对各种差异进行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一般所做的佳节文化推广,对差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是否有所了解?

或许很多学校不想了解差异,是因为害怕背后的冲突。我们潜意识中认为冲突耗费成本甚至影响和气、挑战权威,总习惯说“尊重差异”的我们,却以为只要不评断不干涉就好,然而缺乏处理冲突的多元文化可能只会落入相对主义的困境。

差异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冲突需处理的要点,其中对主流意识型态、优势文化和各种压迫的检视,省思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学习的内涵与个人的态度,是学校在处多元文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契机。

打造属于全民独中

有了对差异的了解、冲突的处理,才有可能应共存共荣展开对话。文化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没有层级的理解,过程中对话机制的设定与最后的讨论结果,也应是集众人共识所决定,这是公民素养的养成,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主张母语教育、坚持文化传承的独中,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经历引领马来西亚的学校教育走向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增多的友族师生、日益革新的社会文化和越见复杂的社会组成都是很好的契机。

在能肯认和欣赏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即保障每个人,也保障独中的生存。打造属于全民的独中,或许是新的可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