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裤裆成一统/章龙炎
马华长期被许多华人标签为“卖华”,那马华的创办人敦陈祯禄,不就是带头出卖华人的“民族罪人”了?
也许会让人惊讶的,华社“族魂”林连玉并不这么认为。
即使林连玉对后来出任马华公会总会长的敦陈修信在支持华文教育的热诚,远远比不上其父陈祯禄感到失望而指陈修信是“民族大罪人”,但是却认为陈祯禄是“民族伟大的领袖”。
对官方肯定陈祯禄为带领(代表)马来亚华人参与独立建国的先驱,林连玉也未曾质疑。
林连玉回忆他第一次探望陈祯禄的情形:“看到陈爵士的家,完全是华人古老式的布置,有华人的牌匾及对联,还有一个神主龛写着‘孝思不匮’的字样。他满架的书虽然全是英文的,其实却是四书、五经及老子、庄子的翻译本。我更加深信,这位外表看来是英国绅士的陈爵士,骨子里原来是地道的华人……。”
可能因为对陈祯禄的尊重,但对一些与董教总在华教问题不同调,甚至唱反调的马华领袖感到失望与厌恶,林连玉把陈祯禄与陈修信(以及梁宇皋、李孝式等)当作是毫无瓜葛,甚至是对立的概念来看待。
陈祯禄与马华分不开
这样的思维模式,突出了“华教运动”从一开始就是对马华的矛盾依附关系,也就是即承认马华在华教的贡献,也否认马华对华教的贡献。肯定了陈祯禄的功劳,就是认可了马华的贡献,因为陈祯禄与马华分不开。
“华教运动”因此离不开马华,每事唯马华是问。
为什么要依附马华?理由很简单:除了马华(后来民政党与砂人联党),哪一个政党愿意在前线“捍卫”华教(陈祯禄坚持各族应接受“母语教育”的贡献)?
我不是不知道,董教总曾尝试“打入国阵,纠正国阵”,其领导曾加入民政党,最近一次是寄望通过“改朝换代”民主行动党当先锋,改善华教的状况。
结果都是要回归原点:马华。
换句话说,华教运动跨不出语文框框,无法形成有实质意义的跨族群“母语教育运动”,可怜到只能躲在马华的裤裆下成一统。
讽刺马华在政府当家不当权,却寄望马华在华教课题能有所作为!失败了还会咒骂马华。
马来西亚有此怪现象,看来是陈祯禄当年多事,难咎其责。自己是二毛子,为何去坚持各族接受母语的重要,让大多数在独立前就存在的华校继续扮演其传授母语(连带传承文化)的角色,还让那些在国内指控国阵打压华教的有关人士,在国外却以我国的华文教育体系完整为傲(通常的说辞是民间抗争的结果)。可是,没有陈祯禄的贡献,这些人可能无法用“母语”夸耀。
这还要怪林连玉。有了读洋书,不谙华文华语但却是道地华人的陈祯禄为样板,还去搞什么华教运动?你看,那些有华文背景的马华历任总会长及其他领导人也不是一样被骂“卖华”(可是,某氏当权了,宣告不以华人自居却被追捧)。
我怀疑,多年来的华教运动斗争的主旨并不是在捍卫母语教育,而是在民族的意气用事,在面对真正的考验的时候,就露馅了!
目前出现华文师资短缺、华小增建与搬迁计划搁置及华小拨款问题,华社出奇的安静——马华在朝(当官)的话,华社肯定要吵到翻天覆地。这叫做歧视。
日前,上诉庭判决华淡小母语教学不违宪。就法律而言,陈祯禄领导的马华的“妥协”起了关键作用;陈祯禄开了头,马华作为一个政党,延续下去。
避免不必要政治争论
一路走来,并不平坦,现在宪法确认华淡小的地位,可以避免未来不必要的政治争论。此后,保不住的话只能怪自己。
另外,有宪法为后盾,人在内阁的民主行动党部长,还停留在外“呼吁”教育部根据需求增建华淡小,而不是在内阁谈判,不是自我矮化吗?
与其在外喊不可能话,如要新加坡人来马当“新劳”,不如做些成功率较高的任务。况且,听说华叔很开明,民主行动党何不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哪有不马到成功的道理!
说真的,马华被讽刺“当家不当权”,“卖华”,可是多年却努力处理华小(例如微型华小的搬迁)及其他华教问题。
改朝换代前,也有个10+6华小增建与搬迁计划,民主行动党连这个都无法完成,还逞什么强?或者,行动党安的什么心!
辛苦你了,陆兆福/章龙炎
雪兰莪州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管泄漏大爆炸事故,民主行动党发起募款运动受到各方责难,该党秘书长陆兆福反击说这些人不帮忙的话就“闭嘴”。
他后来接受《当今大马》专访,解释了行动党用党的银行户头接受募款运动的前因后果。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建议是由雪兰莪州蒲种区国会议员兼行动党宣传秘书杨美盈提出的。
这起事故的发生地点位于莫哥打拉惹区国会选区(国会议员是农业及粮食安全部长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布)及蒲种国会选区,但身为森美兰州芙蓉区国会议员的陆兆福却比这两个选区的人民代议士还热心。
此外,陆兆福是交通部长,在这事故上比房屋及地方部长倪可敏积极得多。不只如此,陆兆福还很得意地说他一星期去了三次。根据媒体报道,倪可敏是在事发9天后才短暂出现在事发地点。
还有,陆兆福表示,内阁并没有委任他处理灾后事宜。可是,在此事故风头最劲的却是陆兆福。
单就这几点来看,“昌明政府”没有在最快的时间内设立一个专门处理灾后情况的特别委员会,以便能够更全面地协调灾民方方面面的需要、彻查并追究责任及统一发言,其实才是让许多民众对此事故善后工作有诸多责难的真正原因。
官方消息不全面
像这样的事故,民众想知道的首先当然是事发原因。然而,官方的消息不但不统一,有的甚至迫不及待发布不实的消息。当然,少不了的还有试图混淆视听的消息。官方的消息不可靠不全面,政府怎能怪民众通过其它管道获取讯息,怎能怪民众对火箭作为执政党却通过党的银行户头募款有意见呢?
要是昌明政府真的知道什么是危机处理、问责透明,没有理由不知道协调工作的重要。
从陆兆福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将灾后处理工作视为“出钱出力帮忙灾民”,不断为行动党发起的募款运动辩护,还以发扬社会团结为理由,几乎没有提升到公共行政及相关的良善治理层面为依据来看,可以证明昌明政府不知道,或者更严重的是不屑从灾难中建立处理危机的信誉。
政府需追究责任
一句话,政府需要向人民明确无隐瞒地交代这事故,追究责任。这是它的责任,不是推卸责任。
至于可能因为宗教信仰、同理心或者是对政党的支持而捐钱或者批评,那是他们与其宗教的最高主宰、良心或者政党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公共行政和良善混为一谈,试图混淆视听。也就是说,在涉及公众利益的事,社会的归社会,政府的归政府。
这样的信誉没有建立起来,民众当然要担心如果往后发生类似的事故——我当然是祈祷这样的事故不会再发生。他们还会以此次事故为参照,质疑昌明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除了自己,还能怪得了谁?
所以,辛苦你了,陆兆福,但还需多加努力,昌明政府非常需要你,你的党同志更加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