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迎向素养导向的独中教育/张喜崇博士

若说“素养”是近10年教育领域里出现最频密的一个词汇并不为过。

除了是国内外许多教育文件都使用的词汇以外,2018年《独中教育蓝图》也使用了“核心素养”,而2020年推出的《华文独立中学课程总纲(试行版)》(简称课程总纲),将原本的6类核心素养转化成9项,来描述独中培养人的内涵;甚至有学者认为“素养”翻译成Competence或Literacy都无法完整诠释“素养”的内涵,而建议直接用Sù yǎng 的拼音方式。

究竟“素养”何以如此神奇,竟然连英译词汇都无法表达中文的意思呢!这或许要追溯到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演变。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育,重视知识的记忆,能够将大量知识背诵起来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那个时代的知识使用周期很长,学校毕业之后,所学的知识还可以使用很长的一段时间。进入世纪交替的时代,在上个世纪末,学校教育开始重视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电脑和行动手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概念逐渐成形,教育领域开始意识到只是知识的存取已无法让学生走得远,学生要懂得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遂提出了能力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发布了《学习,内在的财富》这份具影响力的文件,其中学习的4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共存、学会成人,依然影响教育发展至今;也是在这个时候,独中教育提出了《独中教育改革纲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

迈入21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工业4.0也宣告AI智能和5G时代到来,这不仅颠覆了人类的学习行为,也让人力资源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育价值判断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也不只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价值判断,能够在海量信息中提取正确并对个人和社会有用的知识;同时,教育也要协助学习者发掘个人的专长特质,懂得发挥个人的优势和强项。素养导向教育就是因应这样的时代对全人素质的呼唤而产生的概念。

“素养”被界定为“一个人为因应现在生活和未来世界,所应具备的各种读写能力、知识、技能、人格特质、文化修养、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杨俊鸿,2019);也因为“素养”内涵的多元丰富性,故才会出现文章第一段提到的音译建议。这个时候,独中教育提出了《独中教育蓝图》,回应素养教育的需求,可以说是适逢其时。

理解什么是“素养”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落实素养导向的教育将是另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根据SchrÓder(2015),素养导向教育的特点有三:1.不同于传统内容导向的教与学,素养导向教育重视学科全人品格养成的定位与功能;2.老师教的少,学生学得多;3.关注学生在一个真实情境中的实际表现。

独中《课程总纲》便是基于上述原则,将素养导向教育进一步贯彻在课程中;而最终落实素养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便是取决于教师对“素养导向教育”的体悟与领会,也是接下来独中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

反应

 

言论

独中应朝多元文化共存/朱键鸿

独中在经历了六十载的发展,其特色是什么?华教先贤们努力坚持传承华文教育、积极打造素质教育,在当代还能作为独中的招牌吗?

在华裔出生率日益下降、国际学校林立竞争、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等许多条件的改变下,独中的办学与定位已然受到挑战。许多学校已在课程和招生上寻求不同出路,但仍不时出现乖离独中本质的争议。

借着本年度华教节主题,透过再思林连玉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想提出另一个可能的策略。

发展多元文化教育

林连玉等人当年在主张单语的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下,坚持保留母语教育、力求传承华人文化,可谓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若说独中本身即是多元文化体现的存在应不为过,然而仅此并不足矣。我们还需继续探问独中如何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国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差异”、“冲突”和“共存”。了解差异的本质和形成方式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着需要揭露差异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再透过理解差异政治的运作模式,开展差异如何共存的机制。

独中存在差异吗?这里的差异不单指族裔,还包括性别、宗教乃至性倾向等。只有肯认了差异的存在,并从主体认知到不同的需求和观点,才能形塑足够包容的环境。

独中的课程教学、行政文化和学校活动中是否有推广对各种差异进行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一般所做的佳节文化推广,对差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是否有所了解?

或许很多学校不想了解差异,是因为害怕背后的冲突。我们潜意识中认为冲突耗费成本甚至影响和气、挑战权威,总习惯说“尊重差异”的我们,却以为只要不评断不干涉就好,然而缺乏处理冲突的多元文化可能只会落入相对主义的困境。

差异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冲突需处理的要点,其中对主流意识型态、优势文化和各种压迫的检视,省思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学习的内涵与个人的态度,是学校在处多元文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契机。

打造属于全民独中

有了对差异的了解、冲突的处理,才有可能应共存共荣展开对话。文化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没有层级的理解,过程中对话机制的设定与最后的讨论结果,也应是集众人共识所决定,这是公民素养的养成,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主张母语教育、坚持文化传承的独中,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经历引领马来西亚的学校教育走向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增多的友族师生、日益革新的社会文化和越见复杂的社会组成都是很好的契机。

在能肯认和欣赏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即保障每个人,也保障独中的生存。打造属于全民的独中,或许是新的可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