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迎接Z时代的来临/黄英豪博士

日前代表校方受邀为各界老总们讲解企业在面对Y时代员工的挑战与应对方法。出席嘉宾不乏白发一族,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与会者多脸带倦容和愁容,不必多问应该是给工作和制造成本压得喘不过气来。

果然,一转入正题观众开始挺直而坐,全神贯注。今天,重新把资料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二战以后的代沟演进

二战以后,太平盛世,百业待兴,人类繁殖,从1946到1964年出生的被喻为“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平均结婚年龄大幅度下降,多生育给社会基础设施增添不少压力。当时在美国报名上学,报考大学,甚至就业都有非常激烈的竞争,结果造就了那一代人的拼搏精神。今天这一些人在社会占有一定的席位,我那天晚上的嘉宾很多就是那个时代的人。

紧接着,X时代就出现了,这些是1965到1979年出生的,跟“婴儿潮一代”比起来是幸运多了,也因为这样X时代往往给他们的长辈觉得他们是比较吊儿郎当,不务正业。“嬉皮士”文化正是当代的衍生品,西方国家有很多人向往着反习俗,反政治,吸大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生活。

个人电脑是在1980年发明的,从1980到1999年出世的叫做Y时代人类或是千禧一代(The Millenials),这一代最为突显的就是与电脑同时面世。如果在网际网络“谷歌”搜索,你将会发现此类人群广泛被形容为自恋,懒散,对工作提不劲的一群。纽约时报也曾经一度批评千禧一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婴儿潮一代”和X时代人类慢慢的从工作单位和企业退下来,人们开始关注Y时代的强项与需求。

讲到这里,可以看到很多观众都有一点如释重负的感觉,好像是在对自己说“时代的变迁果真厉害,管理问题也不全然是我们的错”。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

引起他们的兴趣以后我就顺水推舟介绍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类学理论,霍夫斯泰德是位荷兰心理学家,当年在IBM上班,而且被各国文化的差距深深吸引。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霍夫斯泰德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调查工作涵盖30多个国家,IBM70多家分行,10万份问卷,试图以文化差距来解释管理上的一些困惑。(注:霍老尚在,今年89岁高龄)。

结果他把文化维度归纳为四项(多年以后他又再加入两项),第一项就是“权力距离指数”(权指)意思是指在组织里,大家对权力与层次结构的认可与接受。举个例子,一个微不足道的员工是不是有权提出对公司有利的意见与建议,如果是那就是个低“权指”的组织。相反的如果不是那就是一家高“权指”的公司。

这对管理Y时代员工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事关Y时代人类渴望包容性的企业,尊重他们意见的企业,我反问在座的各位,他们的企业是归类高还是低“权指”。当晚我也举了一些本地成功的案例给他们借镜。

霍夫斯泰德的第二个文化维度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相对,千禧一代在网络上有很多“朋友圈”,我语重心长的对老总们说,在管理Y时代员工的时候除了要给他们话语权还要关注他们“朋友圈”,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的价值观都是来自此“集体主义”氛围的。

Z时代人类就快上岗

换言之,要有效率的管理Y时代员工,要先改变的是管理层自身,按照马来西亚统计局2010年的报告于1976 到1995出世的人口占我国总人数的38.2%,这些人从小就接触到电脑。甚至可以说在电脑探索的当儿同时也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发展,老一辈的在这里就会起到一定的辅导和辅助作用。

讲到这里也接近尾声,还有人追问其他四项文化维度,主办当局竟然帮我卖了个关子,说“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不过,就事论事,如果企业能够掌握霍氏头两项文化维度而举一反三,已经受益匪浅。最新的学术理论已经把2000年以后出世的年轻人叫做Z时代人类,这些人对电脑,网络,社交媒体用来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商家厂家一定要赶上潮流,如果落伍,非但招聘不到人才,就连在职的也会另谋高就。

黄英豪

反应

 

言论

《长安十二时辰》与市场行销/黄英豪博士

时代的步伐迫使执教鞭的老师们不得不与时俱进,与学生们最佳的沟通方式已不是如何用考试成绩来“要挟”他们,而是要怎样潜移默化的让书本上的知识和课纲融入他们生活。

最近,一部讲述唐朝“反恐”的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中,班上同学议论戏中情节非常投入。好奇心驱使下,我也开始追看,不料发现该剧的制作如此认真,单单场景布置和巨额投资(号称600万人民币)真是给人们感觉好像回到唐朝盛世。



刚好这个星期班上讲到市场营销课题,正好我国政坛也处于“扑朔迷离”阶段,全国第14届大选过去14个月了,不管是支持现任政府还是反对党,都各有怨言,而且整个政治气氛倒有点让人窒息的感觉,轻松一下未尝不是好事。

我实验性的引述剧中高潮迭起的故事把学生们带入状态,再深入浅出对照营销战略,效果超出预期。

此部戏剧按照同名小说如法炮制,忠于原著更是灵活的利用历史背景加上符合现代人追捧的情节,6月27日上映以来全球铁粉无数。

旧故事 新节奏 现代化



虽然故事是发生在一千年多前的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 –756),但作者马伯庸坦诚灵感来自将近20年前风靡一时的美国电视剧《24小时》。他揣摩该部连续剧横扫欧美,甚至全球让人废寝忘食的连夜追看,原因无他,关键在节奏和速度。

还记得《24小时》首播是2001年11月,那个时候社交媒体如面簿、推特、微信都还没面世。马伯庸分析,当年美国福克斯电台御用电视剧编剧苏瑙(Joel Surnow)与库柯仁(Robert Cochran)构想此剧的节奏,是运用已经盛行的卫星导航定位手机功能。

他们俩合作多年,曾经祭出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剧,当年推出《24小时》因为新鲜感和紧迫感,无论在哪一个角落,主角都能与反恐总部联系找到敌人位置,让广大观众趋之若鹜的追看。

马伯庸绞尽脑汁翻查典籍,长安天宝年间何来如此便利又迅速的联系沟通方式,如果要制造气氛一气呵成,在这一节骨眼上绝对不能马虎。

长安城占地87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一个槟岛那么大),划分成108坊,他就借用古时候的“旗亭”,《初学记》卷二四:“市楼谓之旗亭,旗亭高大,可以起到瞭望作用”,灵活应用把它演变为“望楼”。

他把“望楼”设计成用来传递信息的一楼台,而且每个坊里都设有四五个,然后要媲美今日的信息传递速度,在楼上4个方向摆设一排上下各有6个透光窗口,这12个窗口的开关和透过的光线颜色就是情报。

用这个方法,马伯庸解决了“速度”和“反应”问题,当然剧中也有故弄玄虚的说敌方已破解密码,故不能再用“望楼”传达讯息,结果就打鸣擂鼓,发放一次性的重要情报。

旧瓶子 新桥段 现代版

在市场行销课程里有一节是讲到如何举一反三,借用已有的策略,甚至已被封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美国市场行销顶尖学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迈尔斯(Raymond Miles)断言,市场行销策略分4大类:开拓者(Prospectors)、分析者(Analyzers)、捍卫者(Defenders)和反应者(Reactors)。

这个时候,我班同学已忘记自己是在课室里,脑里还在回味着《长安十二时辰》情节,我说,有没有发现其实市场上类似的“反恐”悬案戏剧到处都是,为什么影迷偏偏对《长》片如此疯狂。

我说,不知不觉中,马伯庸把迈尔斯的4大类市场行销策略一脉打通,好故事不怕重复讲,警察抓贼,邪不胜正的典故百听不厌。这应验了以“分析者”为出发点的姿态,这就是上面说到马伯庸如何深思把“望楼”给挖掘出来,呈现在世人眼前,让整个故事“动”起来。

据报道,所有服饰、道具、装璜摆设,都是经过一年的细心研究,考察历史,重新定做的,一丝不苟,严谨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在行业里颇有“开拓者”气魄。回头看看其他古装剧,在这方面有时也太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现在的观众品味已大大提升。

最后说到剧中人物,除了一两个用回原名,其他一律稍微作调整,比如戏中主轴人物靖安司司丞李必(相当于今日的CID总部局长)。李泌,确有其人,但非李必,是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李泌生于公元722年,卒于789年,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李泌出身赵郡李氏辽东房,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

翻查史书却未见其与靖安司有关系,更甭说当上司丞。在这里,马伯庸同时顶上了迈尔斯的“捍卫者”和“反应者”两顶帽子。名字稍作调整才不会引来历史学家的批评和挑剔。

开播迄今不到一个月,好评如潮,这个时候往牛角尖钻的和在鸡蛋里挑骨头的开始出现了,马兄不慌不忙,与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部《走近科学》栏目担任主持人张腾岳开播《这就是长安》节目先人一步,即“捍卫”又“反应”。

讲完刚下课,同学们都很有心得,对行销更能举一反三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