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团结/利亮时
8月31日是我国国庆,从独立至今,我们国家已走过了59年的岁月,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并不算太长;可是,这59年我们天天喊团结,时刻都在唱和谐之歌,而团结的目标却仍然离我们很远。我们拥有多民族的文化、具备丰富的天然资源,也得到老天的关爱没有严重的天灾,然而团结却一直因为族群主义而无法大步迈进。
首相纳吉在国庆日前夕发表国庆献词时,点名多位奥运奖牌得主,他认为这些奥运健儿为国家争取荣誉的同时,也成功通过体育竞赛团结了我国各大族群。首相除了感谢李宗伟为国家三次带来奥运奖牌之外,也赞扬多位奥运健儿。固然从奥运或其他体育竞赛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各大族群,不分彼此地为国家代表加油打气,问题就在于当这个情境或场合消失之后,大家回到日常生活的环境里,政治的操弄、教育制度等的不公平,又会令各族群之间产生隔阂。
首相提出的一个马来西亚,固然与前首相马哈迪的2020宏愿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想用一个愿景来把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伊班人、卡达山人等各族群统合在马来西亚的旗帜下,让大家有共同努力的目标。问题在于这些愿景建立在怎么样的基础之上?如果是立基在公平、公正的平台之上,这确实能鼓动各族群为国家的未来打拼,相反的话,在宏愿底下有着族群之间的差别对待,这不但无法团结国内的族群,反而更容易引起不满的情绪。
艰巨工程
从体育竞技场上看到的团结,绝非是真正的和谐与团结。这种现象是虚幻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激情;当竞赛落幕之后,热血沸腾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再次回归到族群壁垒分明的场景之中。治国者有必要深思此问题,运动竞赛只是一时,而团结各族群则是一项浩大与艰巨的工程。
我国要迈向卓越,就必须认真看待国内的族群问题,若只是通过活动来暂时团结全民,而忽视从根本之道去处理问题的话,这只会让族群议题成为国家向前的阻力。从邻国的例子可以看到,印尼诚实的面对历史,勇于处理国内的族群议题,使印尼这个国家的发展,在近十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
若我们还采取鸵鸟心态的话,这会造成国家未来陷入裹足不前的窘境之中。
(作者为高雄师大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
民主行动党须革新/利亮时教授

民主行动党在2008年开始,就已不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在野党,其从州资源到中央资源的累积,让该党逐步壮大。
该党的基本盘主要来自华社,而在林冠英担任财政部长期间,面对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其行事作风其实跟昔日马华的部长没有太大的差异。
作为华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不是要华人部长去冲撞体制,而是要适当的维持我们基本的权益。华社对林冠英担任财政部长期间的作为,确实有些怨言的。
笔者认为,行动党中委选举有必要调整。林氏领导已历经两代,党绝对不亏欠林家,尤其林家第二代两人都曾出任中央和州的政府要职。
作为一个民主的社会,民主行动党有革新的必要,并朝向多元政党路线发展,这方能在族群议题上与伊斯兰党较量,致力实践“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理念。
须摆脱华基政党形象
行动党如果成功摆脱华基政党的形象,渐进式推动“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慢慢让更多马来人接受,这样不但能够壮大行动党,也会推动国家向上发展。
这次的党选,党主席和秘书长,应该由不同种族的党领导人来担任,让党的华人色彩淡化。
如果要实践“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理念,华人政党和社会,不要在意本身族群占有多少位部长,而是让贤者能够为民服务,把国家带往一个美好的未来。
民主行动党走到今天,其路线有必要调整,而林冠英亦有心理准备退居幕后,或者再担任一届国会议员后就引退。
权力和政治资源,确实会让人有点舍不得,然而作为有智慧的政治人物必须知所进退,为自己留下身后的好名声。林吉祥和林冠英都在民主行动党发展的某个阶段,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他们父子在党已经青史留名,没有眷恋的必要。
勿沦为马华2.0
这次党选不管谁当选,该党党如果要继续在希盟的执政道路上作出贡献,其不能只靠华人选票的支持,而必须获得更多印度人选票,并逐渐得到马来选民的认可与支持。
民主行动党如果没有革新的决心,其很有可能成为马华第二,最终可能也会被各族群的选民所唾弃,因此改革有其必要性和急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