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速把疫苗投入重灾区/何文雄

我国即将获得大量疫苗供应,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疫苗接种对挽救生命和经济的影响。

政府向全国各州发放疫苗以及免费为人民施打,目的是为了达到全民免疫,复苏经济,恢复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但可悲的是,活动开跑至今,病例却始终居高不下,每日平均数依然维持在5000宗上下,而这主要的原因,并非疫苗无法发挥其效用,而是当局在分配疫苗的政策上,并没有把资源善用在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虽有充足的疫苗,但当局却没有对症下药,此举不仅导致疫情不受控制,而且还被迫无数次地延长全国封锁令及各类管控令,绝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因此停摆,各行各业经济陷入危机,小型企业也纷纷倒闭,引起一波又一波的失业潮,可谓是两头不到岸。

政府目前所采用的是向各个州属发放疫苗制度,尽管各州人民均有机会接种疫苗,但疫情曲线却始终无法被压低。这主要原因是因为,各地疫情严重性与施打疫苗的速度不相符,而以疫情最严重的雪州为例,由于疫苗数量不足,加上施打的申请程序繁杂与速度过于缓慢,以致病毒扩散的速度远远大于接种速度,导致疫情加剧,医疗体系也不胜负荷。

八打灵县应先接种

倘若政府能改变疫苗的分配制度,优先向疫情问题最严峻的地区分发所需的疫苗,并投入更多的医疗资源加速为当地居民施打直到达到群体免疫目标,这不但能最大程度地控制病毒向外界传播,也能有效趋缓每日的死亡案例。

此外,达到群体免疫目标后,当地人民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状态、重振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减低国家每日的人命和经济损失。

举例而言,根据马来西亚卫生部每日所公布的疫情数据,雪州平均占了全国病例的三分之一。在雪州,由八打灵再也、梳邦再也和蒲种三个区域组成的八打灵县病例最多,因此,若马来西亚的大部分的疫苗都可优先集中于八打灵县,并为高危人群优先提供疫苗接种,这不仅能有效地缓冲该地区的病毒传播率,更能使雪州乃至全国上下的病例和死亡人数显着地减少,从而达到抗疫效果。

将疫苗接种资源集中在疫情重灾区,首先将达到群体免疫,因此居住在该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生计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保障。该区达到群体免疫后,区内的经济活动得以逐渐开放,损失也减至最低。

挽救更多宝贵生命

随着这项方针的改变,我们不只能挽救更多宝贵的生命,也使经济受到最小的冲击,以不至于在疫情受控之后,全国各地的人民却有可能陷入饭碗不保,失业率大增,从而造成另一个社会问题。

在八打灵县落实了该项建议且取得有效的成果后,政府可采用相同的制度,将疫苗优先分配到国内病例数第二高的地区,以此类推,针对疫情的严重地区逐步推行最集中的防疫措施,全国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达致最大的疫情控制。

目前,政府同样向病例传染数相对较低的地区人民提供疫苗施打,比如:哥打峇鲁,而根据现有的趋势,哥打峇鲁区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群体免疫。对于已接种疫苗的当地居民来说,这项举措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就算施打了疫苗,但由于当地没有达到群体免疫的目标,他们的生活仍旧因管控令而受限,经济来源受损。

在哥打峇鲁施打疫苗,对减少全国病例和开放经济的效果不如在高危区域如八打灵县般显著。这不是说哥打峇鲁不重要,而是在资源有限及和时间竞走的无奈处境下,政府有必要做出艰难抉择,优先对高危区提供疫苗施打,确保这些地区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群体免疫。

以政府目前施行的政策,如果一切顺利,全国预料在11月或12月才能达到群体免疫,没有多少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流能撑这么久。

疫情,固然是人民关注的课题,但经济也是不容忽视的。又有谁想保住性命,却丢失了饭碗?与其等待全国一起大开放,政府可考虑改变疫苗政策,先从高危区下手,一县一县地开放,是救命保经济之良策。

(作者为公司秘书公司创办人)

反应

 

言论

“抗疫成功,企业死光”意义何在?/何文雄

经过了漫长的封城锁国,我国病例数没有受控迹象,这不仅让人质疑,人民牺牲了自由和生活,国家经济还因此受重挫的这些日子,难道我们只是关了个寂寞?

政府所推行的防疫条例总是不断更新和U转,让人不敢恭维。这一次封国行动可说是达到了最高警戒级别,但那原本应该被压低曲线的染疫人数却不降反升,这足以证明了此次的封城是个绝对失败的政策。

彭博社指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三重危机正把我国拖向失败国家的泥沼。自管控令3以来,冠病病例居高不下和封闭经济的“经济焦土”防疫策略就好像一把悬在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彭博社的看法不中亦不远矣。

医药体系濒临崩溃

而居然有人说:马来西亚没有你说的那么糟。

一年半来,死了6000人。

要糟到什么程度才会使你震撼?

医药体系濒临崩溃边缘,病患躺在地上接受治疗。

要糟到什么程度你才会大吃一惊?

全国各角落都有国人升白旗求助。

要糟到什么程度你才会觉得事态严重?

这种种悲剧的发生,居然还会有人说:马来西亚没那么糟!

冠病疫情期间,政府的失能表现,恰好反映了国际机构对我国政府效能的忧虑并非偏见。看到政府左支右绌,国人对管控令3还有信心吗?显然,政府欠已经被关在家门超过一个半月的国人一个交代。现在是当政者力挽狂澜的最后时刻,否则,马来西亚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悲剧。

面对病毒,全世界有为的政府皆以科学防疫为最高指导。我国的防疫政策之所以败北,这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我国的防疫政策科学吗?

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一个不断向错误学习的过程。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以达到最终成效。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有鉴于此,科学化防疫首要条件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政府是否衡量过落实“标准作业程序”后病例创新高的原因何在?那些所谓的“标准作业程序”是否百密一疏?如何对“标准作业程序”亡羊补牢?为何当局不实行大规模检测?当局对无症状染疫者有何良策?不间断且毫无头绪的U转,当局是以怎么样的科学为基础而做出决定?

冠病引起了前从未有的疫情,但只要随时应变,贯彻有效的措施,尽速摒弃无效的程序,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抗疫,在最短时间内从错误中学习,还是能遏制病毒迅速扩散的。政府偶尔的失策是情有可原,国人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错误与失败。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是纸上谈兵: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类总是在探索中找出正确的应对方针。

要有效地控制疫情,这就不得不提沟通的必要。在具有高度民生属性的冠病病毒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中,沟通管理可谓是最关键的一环,甚至是危机管理的核心。政府的沟通不仅要及时、准确,而且要包含关爱,切切实实从民众的角度出发。

统筹“标准作业程序”的国家安全理事会应昭告天下其决策考量及决策时的参考依据,才能平息对不断U转的民怨,大家才会对抗疫措施有信心及打从心底地配合,而不是“避免罚款”似地配合。

迄今为止,国家安全理事会的公关手法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理事会擅长发布冷冰冰的“标准作业程序”清单文告,给人感觉是在闭门造车、不接地气,更不解民间苦。

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政府似乎迷信管控令是万灵丹,并盲目地执行管控令,忽略“经济焦土”防疫策略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与封锁,将会为人民生计带来无可预知的悲剧,对我国整体竞争力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害。

眼下,尽管疫情恶化还坚持整套无效的“标准作业程序”,这条路走到尽头仍是漆黑一片,难道政府坚信最黑的地方才最接近光?

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封城锁国并非有效且正确的方法,因为这样只会破坏经济发展。无可否认的,在病例数高居不下时封城锁国的确是个缓兵之计,但若长期实行而使经济停摆,这将会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让人悲痛欲绝的是,我国除了病例“步步高升”以外,就连失业人数、公司倒闭数据、自杀人数、求救人数也屡创新高,而其中牵扯的主要原因,更是与行管令封锁经济脱离不了关系。

管控令实行了近一个半月,商业活动也停顿了一个半月。

防疫也须兼顾经济

大马中小企业公会表示,冠病疫情引发的悲歌唱不尽,许多中小企业从5月份开始已陷入“零”现金流窘境,预计本月份开始将陆续有约10万家企业倒闭,另外再有10万家企业将选择暂时停业至今年杪为止。

政府是时候改弦易徹,防疫之际也必须充分兼顾经济,特别是不能对100万庞大数量的中小微型企业死活视而不见。

封闭经济作为抗疫措施应作为最后的选择,而且是不得已的选项。否则,抗疫成功后迎来的经济崩溃,无异于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我国经济以外贸为主,外来直接投资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亲商是历届政府的一贯政策。身为数个商团的会员,我很纳闷为何国安会在制定涉及经济生产活动的抗疫措施时,似乎没有征询商团及行业代表的意见,所以才制定出令业界啼笑皆非,不符实际的标准作业程序。

还是国安会的大爷们迷信“官大学问大,老大说了算”,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不要小觑“因权力产生的自信”或因“职位产生的自信”塑造成的这类心态。其习惯一旦养成,再多专家学者的意见都听不进去,外行领导内行,因此行政没有效率,决策也不接地气。

国安会封闭、僵化和缺乏透明度的决策过程,实在称不上专业。亡羊补牢是上上之策,当局请马上认真聆听业界的呼声,与本地和外国商会一起检讨我国工商界是否还能承受当下“经济焦土”的防疫策略。是否能在保经济和抗疫之间取得平衡?是否能依据各不同行业制定行之有效的标准作业程序?

为了加速经济复苏,政府也应该依据不同州属或地区的疫情而做出不同的调整。在病例较少且受到控制的地区,不额外区分必要和非必要领域的贸易活动,两者兼可同时进行,因为商业就像是个连结的食物链,若阻止了其中一方的商业活动,势必会为其他不同领域带来阻碍。

术业有专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官商联手,各司其职,政府以科学精神提升抗疫的绩效,配合工商界,在抗疫和保经济之间寻求平衡,才是真正的救国之道。

(作者为公司秘书公司及会计楼创办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