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消费税需时机/黄子伦
上个星期提到政府应该考虑重启消费税,因为这是一个更为广泛且健全的税收制度,可让税率更为公平,也可让政府提供更为稳定和健康的收入。
没想到,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一旦消费税重启,民间必然会发生一轮涨价潮,让人民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从理论上来说,消费税是计算一件商品或服务从最初的原物料到终端消费者的过程中,每层附加价值的税率,而每位中间人会需要平衡自己的消费税支出而向上一手的中间人索取相关文件,进而让所有中间人的利益形成一个互相牵制的关系,大家都别想从中逃脱就是了。
实际执行后所引发的通货膨胀效应,有一说可以是,因为有不良商家趁机浑水摸鱼而胡乱涨价。
在商言商,商家是有涨价的权利和资格,反正是他们承担消费者愿不愿意买单的风险。
至于使用的理由合理与否,大家心知肚明。一杯咖啡涨的金额和白糖涨的金额一样,你就知道是谁从中作梗。
我认为消费税推行或者重启时会发生短暂的涨价潮是一个很简单的经济推理。
从商家的角度来说,因为不清楚新政策对其营运和资金调动会造成何种影响,所以在价格上的调整会把这种不确定性纳入考量,以保障自身利益。
换言之,大家看到的通胀现象并非是消费税的直接效应,而是社会的适应成本,因为整体社会的总租值发生变动。
纳入“影子经济”
消费税会引发涨价潮的另一个角度就是它会把“影子经济”给纳入囊中。
所谓的“影子经济”就是一些非法经济活动(例如贩毒),以及因为漏税和逃税的经济活动(例如没注册也不缴税的摊贩)。前者应该加以打击因为危害社会安定,而后者则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漏网之鱼。
当消费税推行时,后者为了适应新的税收制度而涨价是必然,那些物品或服务之所以“廉价”就是因为逃税漏税。
不过,一旦消费税落实久了,其造成的通胀影响就会慢慢消除。
如今,我国自然有一些通胀压力,政府需要找到适合重启的时间点,以减少民间成本是重中之重。这应是政府的首要考量,而不是直接否认消费税的好处。
说实在的,如果政府无法打造一个健全的税收制度,外资自然会有所却步,因为他们见惯了许多政权到了穷途末路时,会翻脸不认人并任意扣押外资的资产。
关税暂缓是真缓?/黄子伦
就在全世界股市已经连续下跌了好几天,特朗普在星期三晚上突然松口,宣布决定将“对等关税政策”暂缓90天。
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一出,全球股市瞬间暴涨,纳斯达克指数甚至录得双位数的单日涨幅。更令人咋舌的是,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上高喊:“现在是买入的好时机!”让人不禁怀疑,此君是否涉及内幕交易。
我们暂且搁置阴谋论,来猜测特朗普此举背后的真实意图。
从4月2日那张关税图表出炉后,全球市场一片震荡,股市普遍大跌。大家心知肚明,美国此番主要剑指中国。
中美过招互不相让
于是中美就此在关税上展开过招,轮番加码税率,互不相让。其间,特朗普多次放出“最后通牒”式的喊话,结果不出所料,中国并未买账。
不过,他又话锋一转,称自己“非常尊敬习近平”,并认为对方是“聪明人”,为谈判保留了回旋余地(虽然他的手下发言就没那么客气了)。
然而,谈判期限已过,中国依旧不让步,美股应声大跌。凑巧的是,美国财政部在此时拍卖价值580亿美元的3年期国债,结果国内反应冷淡,需求不振。这可能促使美国政府意识到,连一向被视为“零风险投资”的美债也开始遭遇市场动摇。
接着,特朗普宣布关税政策暂缓90天。对此有几种解读:
其一,从谈判角度看,一味强硬未必有效,毕竟痛觉会被麻痹。“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才可能让对手在“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心理循环中逐步崩溃。当然,这对国家机器未必管用。
其二,他可能未能按原计划达成协议,或者部分国家愿意让步,但要求更长的决策期。
当然,也有可能两种原因兼而有之。
你可以说特朗普精明至极,每一步都算计周全;也可以认为他和幕僚愚不可及,临时抱佛脚。
但无论哪种看法,其对等关税政策的目的始终如一:要么接受美国的关税制度、要么将工厂迁至美国、要么购买美国国债(这一点尤为关键)。白宫文件对此早已写得清清楚楚。
从风险角度来看,对等关税政策并未解除,而这90天只是暂缓。
市场更希望“长痛不如短痛”,但特朗普也应该明白,虽然人们不会像对待“狼来了”的牧羊童那样轻视总统的言论,可反复反转的策略迟早会产生递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