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工作和学历不匹配/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人才机构主席黄书琪披露,马来西亚一些高等学历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大学毕业生转买汉堡包、应聘为送货及送餐员、电召车司机和便利店工人,比比皆是。令人担忧的是,这个人数已经超过200万人。
她进一步披露,在2024年,国内制造了逾574万名专业文凭和学士学位毕业生,但是市场上符合他们的学历资格的工作名额还不到一半。
所以,“下配”各种不对称的工作,乃情非得已。发生这样的情形,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往往不懂选择或者选择错误,所报读的技能与现实就业机会脱节,因此导致技能错配现象高达36%,即使我国的失业率只有3.2%。
黄书琪呼吁大马人民提升本身的技能,掌握多元技能组合,以在职场成为“适者生存”的一分子。
“向钱看”想一步登天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生这种工作和学历不匹配的情形,有多种原因。其中,由于国家教育的方向可能出了问题,渐渐演变成学生不喜欢技术性或数理学问,转而追求比较容易毕业的商业或营销的学位。
此外,“向钱看”的心态也让学生们妄想一步登天,不想在技术或计算上的知识多花功夫。毕竟,外表西装笔挺比蓝领的技术人员好看得多。这变成有强大需求的技工职业少人问津,但是营销工作却僧多粥少。
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好逸恶劳,不满意起薪低却要做更多工来吸取经验。他们情愿转向上述的零工,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每天的收入够应付日常开销便足够矣。
上述的工作上手容易,起初的收入也还不错,但是可能没什么前景,做了几年才发现收入不会增加,白白浪费了几年学习向上的光阴。
好工作不仅看学历
当然,在人浮于事的情况之下,一份好工作往往不只是看学历而已,如何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公司要的不只是学历高而已,还讲究其对未来的展望和魄力,如何体现出来。
所以,平时只会死读书,或者在学业上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学生,在面试官的“火眼金睛”之下,往往现出真身,落荒而逃。
我国曾说未来要栽培多位工程师,但是学生不是工厂制成品,学生毕业不是盖个印章就了事。如果教出来的学生在职场的能力有所不足,那么,工作和学历不匹配的现象,恐怕不止持续,还会恶化。
亚亦君令补选的悬念/南洋社论
霹雳亚亦君令州议席补选的选情,似乎稍嫌淡静。原地列阵的巫统派出尤斯里,迎战国盟伊斯兰党的阿都慕海敏,以及被视为第三势力社会主义党的白华敏。
然而,补选看似平淡且沉闷,国盟却在部署一盘大棋局,从议题的设置,伊党力促选民拒绝巫统与民主行动党的正常化合作,欲促成巫统与伊党的合作组成政府,加强回教力量,是伊党的政治着力点。
抵抗绿潮耐力测试
参与助选的行动党竞选机制指挥,便通过舆论宣导反制,揭露国盟“系统操弄种族情绪,策动政治变局”,“谋划将补选胜利成为霹雳政权更替的转捩点”。
伊党靠宗教及种族议题作舆论攻势,揭示团结政府只是一种苟合的暂时状态,并借此补选寻求钻入权力的缺口,力挫政敌。
对希望联盟与国阵来说,选战是抵抗绿潮的一项耐力测试。
根据团结政府过后举行10次国州议席补选的成绩分析,除了吉兰丹州的能吉里州议席补选,巫统以大胜的成绩收复失地外,其他议席补选均由原有守土政党胜出。
能吉里补选给巫统重新找到抵御绿潮的自信,随后柔佛的马哥打州议席补选的狂胜,证明了希盟与巫统合力挫敌的效应。
亚亦君令补选将是检测希盟与巫统结盟的有效性,因为只有缔造后续补选的持续胜利,才能验证战略联盟的力量崛起。
为国盟助选的民政党在此补选的政治站位,就是力图策反马华,离间希盟与国阵,分化行动党与巫统的同盟关系。
巫统堡垒选区
根据选民结构分析,亚亦君令是一个混合选区,其中巫裔选民55.64%,华裔选民21.99%,印裔选民14.3%;与我国种族人口比例近似,只是巫裔较少及印裔较多些。
从历届选举成绩的观察,自2004年,亚亦君令一直是巫统的堡垒选区,就算2008年掀起政治海啸,巫统仍守住阵地;2022年6州选举的五角混战中,巫统候选人仍能以微小多数票突围。
在此次补选的三角战中,会否因返乡投票意愿低落而拉低投票率?“猪”与“热裤”是否紧迫或令人忧虑的议题?第三势力会否给选情制造悬念?
或是国阵与希盟的合作能否发挥选票叠加效应?补选过后会有什么样的政治格局演变?
4月26日的投票日,有感觉、有温度,对生存与发展有理性认识的选民,应该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也能帮助打破这一切问题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