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钱在哪里,人才就在那里/黄子伦

曾写过一篇文章,讲述许多行业兴衰并不是人才问题,而是行业所能够创造的财富数量所致。正所谓人往高处爬,水往低处流,这个社会财富往哪里流,那里就会有人才。

八九十年代,香港影视圈迎来盛世,诞生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作品,给许多人留下美好回忆。而演艺圈也成了许多人名成利就之地,吸引了无数才俊。

时光飞逝,如今再看看香港影视圈会让人觉得无限唏嘘。艺人数量已经远超八九十年代,奈何市场局限,极难发展。

七八十年代,台湾电影得益于当地保护政策后迅速发展,奈何内容缺乏市场竞争力,最后直接被好莱坞与香港电影瓜分市场。之后,台湾成了香港电影重要买家。那时,香港创作数量如井喷式般发展。

随着香港回归,向北发展也成了许多香港艺人出路选项之一,不再局限于香港小天地,合拍片也逐渐成为常态。而随着中国内地市场逐渐开放,强大内销市场让许多小众作品都成为可能。

演变至今,竞争也变得白热化,要找到非常极具香港特色的影视作品是不怎么可能,甚至连业内人士对之也兴致缺缺。说到底,艺术家也是要吃饭。

社交媒体诞生后,拉低了舞台表演的准入门槛,整个演艺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流量”成了一个新名词。多少无才无德之辈挟“流量”以令诸侯,加上出资方看到有利可图,双方一拍即合,拍出了许多让人瞠目结舌的烂作品。

许多人对这现象痛心疾首,认为观众素质差劲无比。然而,如果我们看回香港所走过的道路就会知道这是多么令人熟悉,像是演员同时出演几部电影,偶像演员演技不行,拍戏没剧本而需要每天“飞纸仔”,许多电影粗制滥造等等。这一切都是一个行业蓬勃发展期间必然发生的“乱象”。而随着时间流逝,市场会慢慢优胜劣汰,业内人士会为自己找到定位。经典也就从这些流行事物中被去芜存菁地保留下来。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中国政府近期对演艺圈整顿也许能够可以对行业起到积极作用。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也曾对拍摄题材设下种种“禁令”,其中以“禁止穿越题材”尤为著名。结果呢?编剧通过各种暗喻手法来表示。不能宣扬妖魔鬼怪?那么就换成外星人吧!你往哪堵,他们就在别处冒出来。只要有钱赚,人才们都想得到办法,什么规定都是假的,是立法者设想得太美好罢了。

总的来说,如果一个行业逐渐江河日下,从业者素质逐渐低下是必然,可能是人才凋零,也可能是该行业为了生存最后只能迎合大众口味而变得低俗。我认为我们也没有必要不断苛责这些从业者,只要把他们看作和你我一样的打工人就好了。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影业界藏“伤机” “拍片”大捞赞助金

独家报道:黎添华

(吉隆坡11日讯)近年来本地影视圈不断冒出许多导演或制作团队,被指以拍电影为名寻找赞助商和投资,电影杀青后却未上映或口碑欠佳,而制作团队已先捞一笔,影业背后暗藏“伤机”。

据了解,上述问题导致一些投资方和赞助商有苦难言,就算吃了闷亏也投诉无门。

本报通过特别渠道与多名知情人士了解后发现,业界中常见的这类招数有5种,其中最普遍的就是以不等价的方式来赚取制作费。

***完整内容:【独家】影业界藏“伤机” “拍片”大捞赞助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