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阅读计划与阅读素养培育/林国安

日前,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主持“国家10年阅读计划”推介礼,表示该计划将于2020-2030年落实期间致力培养国民阅读兴趣和喜爱知识的文化素质,形塑大马阅读国。

马智礼部长指出,当局将鼓励中小学、大专院校、医院、购物商场、快餐店、公共交通设施、社区中心等设置“阅读角落”,推动阅读活动,提升国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随时随地自觉阅读。



实质上,“国家10年阅读计划”的推展,不仅在于形塑大马阅读国,更是提升国民“阅读素养”的重大举措。因为,根据国家图书馆的调查数据,我国国民年阅读量约20本书,是先进国40本书的一半而已。再看2009年“国际学生评价(PISA)”的“阅读素养”测试结果,我国学生的表现低于OECD平均水平!因此,这项计划的提出与推展,对提升国民“阅读素养”是适时的,是全社会领域的大事,学校教育教学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家竞争力重要指标

阅读是一种素养。阅读素养是语文学科素养和国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它学科阅读、理解和学习知识,发展学科能力的基础。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教授说过:“阅读是教育的灵魂。”台湾中央大学柯华葳教授强调:“阅读是新世纪必要的学习管道。”

中国政府从2014至2018连续5年把“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文明风尚和文化氛围,更好地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确,在全球化的国家竞争中,阅读能力除了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石,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厚植阅读力政策更是各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政策之一。



2015年,成立60年历史的“国际阅读协会”正式更名为“国际素养协会”,并把“提升全民素养,改变人类生命”列为协会下一个60年的新目标。因为“现代教育,必须从传统强调的阅读、写作与算术能力,进阶到能善用语言、数字、图像、计算机等多元的工具,帮助大众理解、沟通、获得有用知识与使用特定文化的象征符号”,以发展面对全球的基础能力与素养。而培育素养的关键就在“阅读能力的进化”。

由此可见,阅读并非单指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阅读能力也不是仅限于解码、理解书面语言文字的要求。根据PISA 2009的定义,“阅读素养”主要是指“学生为了达到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发展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以及阅读参与度的状况”。其要义在于读者依照自己的阅读目的、兴趣与学习特性,通过文字、符号、图表等不同类型资料的读取和解读,反思与批判思考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丰富个人的知识与思想,拓展理解力与判断力,发展潜能,提升运用阅读所得能力,为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根基;也能从文章中建构意义、通过阅读进行学习,确认阅读作为学习、为生活做准备的工具。

教育部“国家10年阅读计划”的实施应以学校教育教学为基础,带动全社会领域阅读风尚。不过,当前学校阅读教学需要改革,转型“素养”导向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主要是以教科书编选一定数量各类题材和体裁的文章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凭藉,附加少量的形式自由的课外阅读和相关阅读社群活动。这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一般局限于教科书数量有限的课文阅读,而且这些课文大部分是文学作品,“非连续文本”(学科知识短文、说明书、指引、各式统计图、各种图表与解说等)付之阙如,难以提供学生多元文本阅读情境与经验;课外阅读方面自由放任、随意性大,虽有阅读心得写作要求,但流于形式;学生阅读层面难以拓展,阅读教学效率不彰显,较难培养“阅读—理解—应用”能力。我们常听到数理学科教师向语文教师抱怨“学生看不懂课本内容,也无法很好地运用文字表达”;看来学生并没有掌握好语文阅读工具,以学习、理解其它学科知识内容。

阅读是一切学习基础

毕竟,阅读不单单是读一篇课文或一本书,它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教育领域培养21世纪人才,面对未知的未来,阅读理解应用能力,被视为关键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生活,理解世界,创造未来”的能力,是各学习领域关注的要素。

因此,语文学科阅读教学须要在解码语言文字信息的基础上,提升到“意义建构”的素养教育。PISA“阅读素养”评测程式:“撷取信息”、“统整解释”、“省思评鉴”,有助于学生分析文本信息,连贯脉络、领会意涵,辨析观点、反思批判,实现文本阅读的意义建构,落实“阅读素养”培育;可予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参考借鉴。

语文学科阅读教学转型,牵涉课程教学理念更新、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调整、学习方式转变、教学评价改革、教师培训等重大议题。这些都应作为“国家10年阅读计划”的配套项目,助力国民“阅读素养”培育。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体制的矛盾/林国安

日前,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艾美娜分校)正式动土,主礼嘉宾交通部长陆兆福表示,吉隆坡中华独中(艾美娜分校)是以“Sekolah Menengah Akademik”注册,将采纳“双轨”办学模式,学生须要参加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和独中统一考试;这种模式可资有条件的独中建校发展参考。

鉴于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掣肘,设立新的独中是不可能的事,只能维持现有60所学校而已。这些年来,也只有在特殊政治氛围和难得机遇,才迎来宽柔中学古来分校和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的成立。

准确的说,这两所分校是宽柔中学的“古来校区”和“至达城校区”;法定独中还是60所。陆兆福部长在上述动土礼声称吉隆坡中华独中(艾美娜分校)将会成为我国第64所独中,不知有什么法理依据?

独中建新校无门,另辟蹊径,申请在校本部以外设立校园或分校,缓解学额爆满的窘境,满足区域学子接受母语中等教育的需求。宽柔中学两个分校秉承校本部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成绩斐然,是成功的例子,可作为独中建校发展的典范。

然而,如果像陆兆福部长所说的,吉隆坡中华独中(艾美娜分校)是以“Sekolah Menengah Akademik”注册,采纳“双轨”办学模式,学生须要参加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和独中统一考试。那么,它对独中建校发展未必具有普适性和借鉴意义。人们还会担虑这可能重蹈前朝国阵政府教育部和马华公会倡导的所谓“独中新模式”的覆辙。“独中新模式”衍生至今独中地位仍不明确的关丹中华中学,华社是心存疙瘩的。

问题的主要症结还在于“双轨”办学模式,牵涉独中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是独中推进教育改革不能规避的主要矛盾。

考察独中“双轨”办学模式,其典型特征是校方于正课内为学生提供独中统一课程和国家教育课程,学生可以参加独中统考和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以备多元出路需要,却也凸显“教育异化”现象。

课程结构失衡与臃肿

首先是课程结构失衡与臃肿。“双轨”办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包含独中课程和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些同一科目竟采用两种语文教学(如历史科,两节中文教学,两节国文教学),导致每周总节数超出独中课程标准课时至少20%。

再者,应试导向的课程结构,缺欠必修与选修、分科与综合、学科与活动、统一与校本等课程的多元整合,难以突出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特点,对培养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是一大局限。

其次是受教育者个体的异化。“双轨制”办学,招揽优质生源,以培养少数精英为办学成功标志,忽略了多数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成功机会。而“应试文化”扭曲的学生观与人才观,考试的失败者,唯有面临淘汰的厄运,甚而带着“失败者”的心态步入社会。

独中教育体制,难以确保学生“质的一个都不能少”,毕竟是一种缺憾。

看来,当前独中统一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避免受制于“异化”的办学模式,是独中教育体制改革须要迈出的关键一步。

其它如“双轨制”独中一些高二学生考获SPM文凭之后即离校到国内外大专院校深造,导致高三开不成班、有损民族母语教育学制的完整性,也是影响独中教育体制改革的因素。

坚持民族母语教育理念

独中办学,尽管有其自主性和灵活度,却也诚如其名,展现独立性和民族性,这是华文独中有别于国民中学的优势。

砂拉越政府全面承认独中教育和独中统考文凭,看重的应该就是独中独特的教育价值。

因此,独中办学者实宜摆正思想方法,规避认识误区,坚持民族母语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对于建校发展,不仅仅在于增加学额,拓展生源,而是完善独中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民族母语教育质量的战略规划。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