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陈东海“卖华”未尽其责/章龙炎

今年农历新年,看到一些政客及他们的minions又借小课题煽风点火,让感情脆弱的部分华裔同胞感觉被欺压,甚至连文化传统都要遭殃了。这让我想到写写陈东海,助兴一下。

1954年5月,陈东海与东姑代表联盟飞赴英国伦敦(敦拉萨过后从美国飞到伦敦与他们会合),要找英国殖民地大臣里特顿谈判联邦立法议会百名议员五分三(60%)民选,而不是英殖民地政府所建议的52人(52%),为马来亚可以及早争取独立铺路。

这是随着巫统—马华联盟在过去几年在市议会选举及州选举取得亮丽成绩后,挟着民意和英殖民地谈判。但是,英国政府相信英国最高专员及拿督翁查化(离开巫统另先后组两个政党),不相信联盟,早已声明不会在此课题让步。

他们这次英国之行,最主要目的就是争取60%联邦立法议员通过民选产生,避免英国干涉而阻碍马来亚的独立的进程。

当时,陈东海随身携带的还有一大捆马华与华教组织的备忘录。根据东姑事后在陈东海的英文回忆录的后记,陈东海把这些文件丢到纸篓里。东姑问起这是什么备忘录时,陈东海推说不重要。东姑在知悉那是马华委托陈东海交给英国政府的华社备忘录后,认同陈东海的作法。

对陈东海出卖华人权利的问题,早期还深信不疑,后来自己去探索,再听听老一辈华人的说法,才发现陈东海出卖华人权利的问题不可信,也就是说,这个根本就是个迷信。

“差序公民权”早已确立

首先,早在巫统带头于1946年反对《马来亚联邦》奏效,迫使英国在1948年推出《马来亚联合邦》宪制,收紧公民权的申请条件,承认马来人的特别地位(包括马来文作为官方语文的地位),“差序公民权”(differentiated citizenship)已经确立。那时,马华还没成立;其他华人占相当人数的政党与马来左派势力在这段时期也努力发挥影响力(发表《人民宪章草案》,建议宽松的公民权条件,但是没有放弃马来人特别地位),但都失败了。1949年才成立的马华何德何能去扭转乾坤?

其二,按当时的情况,即使陈东海不负所托,把备忘录交上去了,华人的权利就会大大改善,甚至获得平等的公民权吗?我想,英殖民地政府不会不了解马来亚存在的语文教育及族群问题(除非你相信英国的情报组织完全没有效率),交备忘录会改变英国政府对马来亚多元社会的认知,并会同情华人的处境是幼稚可笑的。

赴英伦请愿吃闭门羹

其三,你要是相信陈东海不把备忘录交给英国政府真的让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被剥夺(或者出卖),那么在1956年5月英国成立的李特宪制委员会来马来亚调查及草拟独立新宪法,华社还是有机会提呈备忘录,来证明华社的备忘录真的可以根本上改变1946年后就定型的马来人特别地位(包括进入高等学府及公共服务的固打制)。

根据华人多年来“丢弃备忘录出卖华人权利”的迷信,那包括华团领导的华社都积极交备忘录,(有几个代表还在李特委员会公布独立宪法草案后,赴英伦请愿,试图向英政府申诉独立宪法草案对华人不公平,但吃了闭门羹)不就比陈东海还不如吗?至少,陈东海还有自知之明。

反应

 

言论

今有华教默士/章龙炎

混淆视听这一招,搞政治的人士即便不精,也要懂得常常用,用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很多时候,民众是非常容易被混淆的。

说明白一点,混淆本身是一种说服。先混淆自己,再混淆别人就更有说服力了。

不信的话,让我以行动党霹雳州金宝区国会议员张哲敏最近在国会的讲话来证明。

张哲敏针对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与其他党内领袖,屡屡挑起10+6华小建校与迁校课题,声称马华与行动党一同在团结政府之内,应一齐为华教事业作出贡献,不要因为没有官做,在那边扯后腿。

张议员的意思明显(如果不明显那他非常可能自己混淆)是,两党同样在政府里就要保持沉默(默默耕耘乎?),因为沉默象征着两党都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沉默的反面是出声,魏家祥出声,就是扯后腿。

原来静静能够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追问10+6华小建校与迁校的进展是扯后腿。张哲敏根本就不信这一套。要不然的话,他应该这么说:你马华那么厉害,就让你做啰(反正都同在团结政府里),我们火箭为了一齐贡献华教,保持沉默。我们绝对不会像魏家祥一样扯后腿(出声)。

马华没代表在政府

还有,马华与行动党都在团结政府,其实只说对了不到一半。马华没有代表在政府,怎能说是与火箭同在一个政府?国会并不等于政府,魏家祥以人民代议士身份发言,名正言顺。张哲敏不是不懂,但是为了混淆视听而抨击马华,是要把民众当傻瓜——反正混淆视听在这群人中很有说服力。

至于张哲敏引述部分例子(柔佛培才华小与雪州培民华小分别在今明年开课,李莱生华小的土地问题,政府目前正与州政府接洽,郭鹤尧华小,建校委员会9月刚提交新的图册),来指控魏家祥与一众马华领袖勿再误导大众,称10+6计划已消失不见,很可笑。

10+ 6计划有几所学校已经建好启用,马华一众领袖有可能说这计划“消失不见”了吗?

张哲敏不敢悉数列出所有学校的最新进展“以正视听”,封住马华领袖的口,反而采用混淆视听的手法,是欲盖弥彰。例如,他说“我们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短短两年内有了很大的成就”,还说团结政府上台以来,教育部部长法迪娜与两任副教长林慧英及黄家和,一直都在努力完成10+6计划。

如果成就很大,那是华社喜闻乐见的新闻,为何不是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本人甚至是火箭秘书长陆兆福郑重其事地出来宣布,而是个同党的国会议员当“代言人”出来回应?

答案就在:混淆是一种说服手法,在马来西亚华社尤其如此。你看看,国阵时代喊得越大声对华教贡献越大;在希盟时代,只是出声追问就是扯后腿,静静才是为华教作出贡献。后者说服力特强,前者已经落伍。所以昔有华教斗士,今有华教默士(沉默之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