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预算案二读通过的政治意义/谢诗坚

马来西亚国会从没有出现过财政预算案面对不能通过的风险,这一次却遇上了。

主要是因为执政的国盟只掌控国会的112席(总数是222席),刚好过半;而反对党阵营则有108人,只差4席才过半。

未想在11月26日国会以声浪之大小来决定成败通过预算案二读时,因反对党“四分五裂”,导致在不记名的情况下,财案二读顺利过关;即使来到周一进入委员会讨论阶段,可以针对每个部门的预算案付诸三读表决,但不意味着希盟有机会否定其中一项预算案。

身为反对党领袖的安华,有其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如果他未放弃争取与巫统结盟,那他不希望在二读时闹僵也是有其难度,但问题是,对预算案不能左右逢源,或一半支持,另一半反对,不能模棱两可,而是一开始就要表明立场,只有反对或赞成,没有优柔寡断的。

政客说变就变

如今希盟也在分裂中“败下阵来”,反而给予执政的国盟更具信心会取得三读全面通过的机会。

就客观而言,国盟已对巫统的要求作出让步,同意让个人从公积金局提取最高1万令吉应急,也同意延长还贷的时间。这样一来,巫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

其实,马来西亚今日的乱局是政客及政党立场的转变所造成的。

本来在2018年的5·09后,希盟上台执政,由马哈迪医生重作冯妇,基本上政权是相对稳定的;遗憾的是,希盟在内讧的情况下,马哈迪挂冠而去是第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第二个错误是任随土团党退出希盟,让它在预谋的同时抓住巫统、伊斯兰党和砂拉越政党联盟组成的“国盟”上台执政。

在马哈迪缺席下,慕尤丁越级而上,再加上公正党阿兹敏拉大队出走及巫统的希山慕丁的联手,也终于拉住伊斯兰党从后门上位。对此,马哈迪要负很大的责任。如果他不辞职,慕尤丁等人只能在国会发难拉下马哈迪,但这又是很困难的过程,绝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当马哈迪一走,整个性质就变了。人们也留下一个疑问:马哈迪理应召集希盟开紧急会议,以稳住阵脚,即使慕尤丁及阿兹敏发难也无法动摇希盟地位;坏在马哈迪要整死安华,也就宁可让希盟失去政权,随后才来指责慕尤丁“大逆不道”夺权。

当尘埃落定后,安华回头再望,政权已离他越来越远。在对马哈迪彻底失望之下,安华只得靠自己打翻身仗,原本他已拉拢巫统议员超过半数足以组成新政府,讵料在这个过程中,安华再一次面对阻力和打击,因为巫统的支持力度不但不够稳固,而且也有人动摇,左右逢源,终于导致安华的变天再次落空。

不论是国盟或希盟,它们的临时组合都是不健康和反常的,也不是人民想要看到的政治组合,哪有说变就变的?

疫情帮了国盟

虽然表面上因2019冠状病毒病的恶化和扩散对国盟政府是一大不利的冲击,实则相反,因为疫情的恶化及严重,已导致超过6万人被确诊,而有300余人死亡,在这非常时期,民间不希望即刻大选(沙巴因州选带来疫情的肆虐,让人心有余悸),也不希望政局陷入僵局,正好给国盟政府提供一个较为慷慨的财政预算案;虽然明年的预算案开支高达3225亿令吉,较2020年的近3000亿令吉,增加了8.6%(增加255亿令吉)。

在税收方面,政府的收入约计2360亿令吉,相比之下,收入比支出少了865亿令吉。因此,本来希望在2020年将赤字降至GDP的3.2%,但因冠病袭击而达到了6%,因而政府是希望在2021年的赤字可控制在5.4%。

与此同时,同样挑战会继续在2021年发生。政府将在2021年增加贷款26.5%(相等于854亿令吉)来应对市场的需求。

根据财长东姑扎夫鲁宣布,截至今年9月,中央政府总债务和担保债务预计达到1兆2569亿令吉,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3%,比2019年增加7.5%。

另外,财长也透露明年要偿还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的到期债务,共17亿500万令吉;目前的债务高达408亿7000万令吉。

由此来看,马来西亚只能顾及政权安稳,而顾不了经济的好转;但对政府而言,是疫情恶化带来的“新常态”。

反应

 

财经新闻

税收局明年1月办预算案研讨会

(布城6日讯)内陆税收局将在多地举办2025年财政预算案研讨会,开放给各造报名参加,以进一步了解相关讯息。

即日起,有兴趣者可通过网站https://seminar.hasil.gov.my注册。

根据该公告,除了预算案相关信息,研讨会还将重点讨论大马实施电子发票的进程、当前税务课题包括企业税务治理和税务合规性:“讨论将聚焦如何加强企业税务治理,提升企业遵守纳税义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税务体系的完整性。”

内陆税收局鼓励公众特别是税务从业者、专业会计机构及纳税人参与研讨会。

有疑问者可通过电邮洽询:[email protected]

研讨会将在4地区举行

东区:瓜拉登嘉楼(2025年1月8日)

南区:新山(2025年1月9日)

北区:槟城(2025年1月13日)

中区:吉隆坡(2025年1月14日)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