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香港杂想/言书

2019年被媒体称为“抗议之年”,从南美的委内瑞拉和智利、到中东的伊拉克和黎巴嫩、再到欧洲的西班牙、亚洲的香港,都掀起一股抗争浪潮。媒体版面都被各种示威新闻所占据,我们的眼睛一次又一次地被激烈的示威所冲击,尽管活在一个相对太平的国家,心里也难免不起涟漪。



马来西亚中文媒体以及人民(华社)最关注的莫过于香港的反送中示威。出于民族历史背景与文化纠葛的缘故,马来西亚不少华人早就将香港示威当作是自家事了,因为香港示威涉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挣扎,香港人的挣扎,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马来西亚籍华裔对于身分认同与政治理念的挣扎。

本人目前正在修读政治学,长期关注香港的政治风波,自己曾经积极参与过马来西亚近年来的各项社会运动,也“品尝”过镇暴警察的催泪弹。因此,出于强烈的好奇感,决定到香港一游,除了是探访亲戚,更多的是,想要亲自体会香港的社会氛围,以便更立体地认识香港问题。

我从来都认为做学问,看文章、评论、数据对于建构自己的客观判断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政治始终是“人”的学问,除了冷漠的文字数字,我们也应该体会当事人的血与泪,他们的惶恐不安、他们的愤慨、他们的渴望。因此在这里暂且不作长篇的议论,只凭一份人文关怀,尝试理解香港人此时的挣扎。

在我未到香港之前,朋友都千叮万嘱要我格外小心,也许是了解我好奇心极重,担心我卷入乱局。当我带着忐忑又略为兴奋的心情登上飞往香港的班机时,脑海里满是新闻版面上的画面:勇武派示威者冲击、警棍挥舞、震天的口号、警民对峙。但是当我抵达香港,坐上开往北角的巴士时,沿途所看到的风景却与我的想象落差极大。

仍维持高度文明素质



两股势力争夺着每一寸空间,无声的呐喊,为这片再平常不过的都市景象,增添了一份不安的张力。我想“Life goes on”是颇恰当的形容了,至少周一到周五我所看到的是如此。

媒体们非常善于满足群众的胃口,他们用最激烈的画面,最犀利的言词,企图说服我们因为反送中示威,香港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事实却相反,香港在没有示威的时候,仍然维持高度的文明与素质。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守法文明的香港人,在示威时表现得如此不同,勇武派用不合作运动与冲击防线来抗争,而“和理非”也容忍这类抗争手段,这些问题我暂且不在这里议论。但是单单把示威所展现的愤怒,归因于“外国势力干预”、“香港教育有问题”、“被洗脑”,恐怕是过于幼稚的诠释。

警棍的每一次挥舞,民众每一声愤怒的呐喊,都带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制度问题,如若没有花时间深究,就做出草率的评论,除了对香港不公平,也有损自身的客观判断。

我搭上了电车到香港各处转悠,到过路边的糖水店、路过各种教会资助的社区服务中心、走入狭窄异常整洁的巷子。我仔细地观察着这些人们,在茶餐室里喝着港式奶茶的长辈一面“叹茶”,一面翻阅报纸;放工的上班族坐在摇晃的电车上,任由冷风吹拂脸庞,好像在绚丽霓虹灯的照耀下,能缓解工作的疲惫;学生站在冷风凌厉的街道上吃着香港传统小食,仍然在谈笑。香港,真是极具文化魅力的一座城市,这里的一砖一瓦,每条街道都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历代香港人的情感。

我想,无论政治立场如何,所有香港人都是热爱这座美丽的城市,每个香港人都想守护他们所熟悉的风景。每个香港人都期待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大家对美好未来的诠释都不同,这就造就了“黄丝”与“蓝丝”的不同。

乱局源自恐惧与渴望

示威者们(黄丝/大部分香港人)想要守护的不仅是美丽的街道和方便的地铁,他们认为造就香港的,是优越的司法制度,是自由的社会氛围,是民主。他们害怕失去这些,因此他们用尽一切力气去抵抗专制体制的介入。

亲建制派的人们(蓝丝),他们想要照常上班,吃吃美味的点心,得空打打麻将,他们想要一个安稳平静的生活。他们害怕失去这些,所以他们痛骂示威者是“废青”甚至蟑螂,当警棍敲在示威者的脑袋上时,他们拍掌叫好。也许会有人嘲笑他们无知兼麻木,甚至奴性很重。但是,就算数量不多,他们也是香港的stakeholder,他们意志也是民意的一部分,难道他们看到熟悉的街道充斥呐喊与暴力的时候,他们不应该为此焦虑不安吗?就算他们的言论再怎样难听,就算他们盲目的支持政权,他们也不过是一群渴望维持现有安定美好社会的人而已。

“黄丝”、“蓝丝”、“废青”、“暴徒”、“黑警”,这些称呼都使我们忘记了他们都是有血有泪的人。

香港的乱局不是源自洗脑,不是外国势力干预,不是房价过高,而是源自人类最切实的情感——恐惧与渴望。忽略了这点,我想我们就无法立体地了解香港问题,一切的评论恐怕都是流于表面。

政治的对象是人,一切政治的讨论,都不应沦为单纯的理念之争,或单纯的情绪宣泄。唯有逻辑严谨的思考,搭配对人们血泪的同理,才能对政治与人,有正确及符合人性的理解。这才是人文关怀。因此,请诸位对香港置评之时,不要对这场悲剧加以践踏,让已经残酷不幸的世界,更添苦楚。

反应

 

财经新闻

【管控令第73天/独家】乱局与疫情冲击大 槟水产业“零出口”香港

独家报道:王连贞

(威南29日讯)香港因乱局事件加上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影响,对我国斑类鱼和虾姑(濑尿虾)需求量大减,槟州水产养殖业面对香港市场几近“零销量”局面,大受冲击!

香港渔船入境我国海域载活鱼的商业活动已有逾30年历史,4年前海事局禁止港渔船入境,但在槟州水产养殖业公会极力争取下,这4年来无论是国阵或希盟政府仍一再允准港渔船入境。

无论如何,尽管获准入境我国,香港渔船不再像以往般向我国购买活斑类鱼包括石斑、龙虎斑等返港,这使得大量养殖斑类鱼的槟州海域养殖业者面对出口量锐减,亏损惨重。

武吉淡汶区海上箱网养鱼业者拿督陈建宝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披露,根据槟州水产养殖业数据显示,2018年因有香港渔船的购买量,全年收入保持在13亿令吉水平,其中依靠香港渔船出口活鱼销量约2亿令吉。

“不过,随着2017年11月4日遭遇大风灾后,武吉淡汶海域养殖业者可谓祸不单行,接连遇上香港乱局以及冠病疫情打击,香港的购买量狂跌,如今甚至零销量,渔船来了却主要是运送银鲳鱼苗来马,没向业者购买斑类鱼,空船回港。”

陈建宝说,槟州海域养殖业者的斑鱼类除了主要供应香港市场以外,也供应本地海鲜业、餐厅和酒店业;面对困境,尽管有者向银行贷款打翻身仗,可是,国内餐饮业、餐厅禁办酒席,业者销量呆滞。

“我们还得面对银行利息负担,日子是越来越难熬。”

养殖场改饲养鲳鱼

陈建宝说,香港渔船每年5月和7月来马两趟,是养鱼业者很大的外销市场,在香港未发生乱局前,约有7艘香港渔船每月两趟入境大马购买斑类鱼,每趟次承载量达40公吨。

“可是,如今港渔船已不再载活鱼返港。基于香港是我们最大的外销市场,养鱼业者面对巨大挑战。”

他以本身为例说,数天前有香港渔船载送60万只银鲳鱼苗给他,却没向他买一尾鱼。

他说,其养殖场都是饲养石斑、龙虎斑等斑类鱼,主要供应香港市场,如今销量呆滞下,业者只好逐步改变饲养畅销鱼类,而他也在近期开始饲养鲳鱼了。

“目前市场上畅销的养殖鱼类是鲳鱼,每公斤售价是23令吉。”

虾姑降价一半

“大只佬”虾姑(濑尿虾)价格狂降50%,从每公斤180令吉降至90令吉,虾姑收购商哀叹前途无“亮”。

陈建宝也是虾姑收购商。他指出,虾姑销量目前只能供应本地,香港几乎“零”销量;管控令关口封锁期间,客机没有起飞,只能靠货运,但很耗时。

“这情况导致活运的虾姑存活率受打击,加上香港目前虾姑价格偏低,收购商几乎没有利润可赚。”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