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马哈迪“抓不住希望”/南洋社论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抓住希望:为新马来西亚继续奋斗》剖析补选的连锁败因,人事任用,权力交接等问题,而且还重复旧说,强调单一源流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体制,一再提醒华社要完成被接纳,就要接受“被融入”。

他特别以华人用筷吃饭,不用手抓吃饭,所以华人没法很好地融入大马社会,从而说明华人因为一直坚持保留祖籍国的语言与文化教育,使国家处于分裂的状态。

然而,从马哈迪对用筷的解说,却让人见识到他对汉文化知识的匮乏。

除了中国,还有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筷子,人们就巧用两根木箸解决一切吃的问题。

一双筷子携起手来,步调一致,目标一致,配合默契,就能夹菜,夹辣夹酸,用筷的人就能尽尝佳肴美食。

还有,它笔直的身躯,是硬骨头,硬要它弯曲,除非把它折断,这就铸造了一个民族的风骨。

其实,不是简单地融入主体民族就一能实现团结与社会的进步发展,而是我们的领袖没有正确诊疾治患的方案,使到旧制痼疾一直没法治愈。

就是因为领袖缺乏接纳新经验,多元文化的心理资本,没有以同理心跨越文化界线,才阻滞了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的友善交流,也没法整合分歧及营造共识。

自我中心作崇

在狭隘的种族主义与民粹主义裹挟下,我们的社会就没法培养健全的知识资本、心理资本更没法增生。

因为自我中心的作崇,政客无法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习俗,不敢用新的做法和不同的做法来自我挑战,更没法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也不能了解多种文化的非语文表达方式。

我们有太多人际沟通的禁忌,障碍与隔阂,缩窄拓展人际关系的渠道。

虽然经济学家费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然而,这里的世界却是崎岖不平的,因为我们没有能够超越文化与政治的领导人, 更没有办法激励及带动文化与背景与他们截然不同的人。

看看瞬息剧变的世界,各种创新概念与新词术语涌现,都让人感觉未来趋势充满魔幻。

根据2022年技术趋势展望报告,又再新增更多新词汇,例如数据结构、隐私增强计算、云原生平台、超自动化、AI工程、可组合运用程序,决策智能;还让人惊讶的元宇宙,数据主权,智联网,都成为热门关键词。

面对这一大堆新东西的冲击,假如还以一元思维,必定会让人感到焦虑和狂躁,以多元思维、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才会给自己多留一条后路。

马哈迪预测明年中举行大选,是清理国家问题的最后一次机会,然而,要是我们的领导还只会鼓唇弄舌,与旧问题纠缠,就一定“抓不住希望”。

反应

 

言论

中国冲击的机遇/南洋社论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11月间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高端访谈》专访时,称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个“珍视友情,内心充满热忱的国家领导”,还说他“对像马亚西亚的小国给予充分尊重”。

安华强调将继续致力与中国经贸投资的合作,将合作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数字化、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绿色能源等高科技产业。

在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升级之际,安华倚重的却是与中国睦邻友好、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

因为马中建交50年,双边贸易额不断创新高,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及达成签署协议后,将加强市场对接,扩大合作和增速发展。

中国仍不断创新记录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还是那个移山倒海,疲于奔命的中国;2024年结束前,中国仍不断创新记录。

全长22.13公里,贯通新疆天山南北的天山胜利隧道,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建成;时速400公里的高铁成功亮相后,还在加紧研发时速达1000公里的新一代“超级高铁”。

当美国散播“二次冲击”的中国威胁论,挑拨其他国家“去风险化”及“去中国化”时,与中国邻近的东盟各国,奉行等距外交政策的马来西亚,要与不断变动中的中国好好相处,更要抓紧此战略机遇,推进变革与转型。

中国的第一次冲击,是中国制造的低端消费品像海啸般席卷世界;中国的二次冲击, 是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及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制造再席卷而来;然而借助中国的绿色能源部署,可以帮助我们加速绿色转型。

符合国家利益战略

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金砖国家产业优势的互补合作,还能促进马中双边产业互联体系;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更能帮助我们提升竞争力,促进创新升级。

与中国友好是正确及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要同步推进体制改革,就必须遏制投机政客恣意制造争议和问题纷扰,趁机喧闹任意操弄“中国恐惧症”,破坏团结与社会和谐。

日本人在《激流中国》让人看到“翻涌着潜流”的中国;韩国人在《超级中国》让人看到惊叹的中国, 还有外国摄影家在《镜观中国》那让人惊讶的视觉中国;我们还得从中国的冲击,抓紧机遇,阔步前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